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微信文章>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与主流环境采样技术的对比分析

来源:中科智感(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05月16日 13:36  

    在环境监测与研究领域,准确获取污染物信息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至关重要。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iffusiveGradientsinThin-films,DGT)作为一种被动采样技术,凭借特殊的技术原理和性能优势,在众多监测手段中脱颖而出。

    DGT应用范围广泛,如水体/土壤/沉积物/湿地等,可从低背景环境介质拓展至高污染环境介质。DGT可实现多指标高分辨同步测定,分辨率达毫米至亚毫米。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与主流环境采样技术的对比分析

以下将DGT与传统主动采样技术、化学提取法、实时传感器技术及生物监测技术进行详细对比,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展现其在环境监测中的核心价值与应用潜力。

1.与传统主动采样技术的对比:

传统主动采样技术,如离心法、孔隙水挤压法、泵抽提法,在环境监测中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DGT技术的出现,为环境样品采集带来了创新。

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中,离心法处理沉积物样品时,强大的离心力会破坏土壤胶体结构,导致原本稳定存在的Fe²⁺被大量释放,浓度较原位状态升高30%,数据严重失真。而DGT技术采用被动采样原理,不改变样品原位条件,能够真实反映环境中物质的存在状态。在河流污染物监测方面,DGT技术获取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数据,能有效反映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动态累积量,这一特性使其在评估生态风险时更具参考价值。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与主流环境采样技术的对比分析


2. 与化学提取法的对比:

化学提取法,如BCR连续提取法、单一提取法(如CaCl₂提取),在土壤和沉积物污染物分析中应用广泛。但与DGT技术相比,其在测量污染物有效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在农田土壤研究中,化学提取法往往会过度释放土壤中结合态的污染物,导致测量结果虚高。以Cd元素为例,CaCl₂提取法测得的Cd含量比DGT技术高出40%,而DGT仅捕获自由离子和弱络合态等生物可利用形态,其测量结果与水稻实际吸收量更为接近,更能准确反映土壤污染对农作物的实际风险。在空间分辨率方面,DGT技术搭配0.1mm薄层凝胶,可实现亚毫米级的剖面分析,在根际研究中,成功揭示了水稻根尖2mm内P元素的富集峰,浓度梯度高达200μM/mm,这种精细化的测量能力是传统分层采样的化学提取法难以企及的。同时,DGT技术的扩散层能够有效过滤土壤颗粒和胶体的干扰,在有机质含量>15%的复杂土壤环境中,BCR法对Fe元素的回收率会虚高50%,而DGT技术依然能保持稳定测量,展现出强大的抗基体效应能力。

3.应用场景优势:

DGT技术在一些特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推动了环境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污染源解析方面,DGT技术通过结合相的选择性,如AgI对S²⁻、Metsorb对As的特异性吸附,能够有效区分污染物的自然释放与人为输入。在某矿区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DGT-S/Fe比值,成功识别出60%的As污染来自尾矿渗漏,而非地质背景,为精准治理污染提供了关键线索。在界面过程研究领域,DGT技术凭借高空间分辨率,在沉积物-水界面、根-土界面等微尺度通量测量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在沉水植物根系区域,DGT技术揭示出植物根系O₂分泌使根际50μm内Cd有效性下降90%,这一微观层面的发现,深化了人们对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的理解。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与主流环境采样技术的对比分析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