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注射剂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2025 版药典做出了一项重要规定:所有注射剂都需要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测。这一规定的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关乎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在注射剂的生产过程中,多个环节都可能引入不溶性微粒。从生产设备方面来看,设备长期使用后,金属部件可能磨损脱落金属颗粒,玻璃容器可能产生玻璃碎屑,橡胶塞可能有橡胶屑脱落,润滑剂也可能混入其中 。原材料若把关不严格,未过滤掉的植物纤维、毛发皮屑、塑料颗粒等也会成为不溶性微粒的来源。生产环境如果洁净度不达标,空气中的霉菌、芽孢、粉尘、晶体、矿物尘粒等会进入到注射剂中。此外,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由于包装材料的摩擦、碰撞等,也可能产生微粒;临床配药时的操作不当,如切割安瓿瓶方法不对、反复穿刺橡胶塞,以及药物配伍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都可能引入或产生不溶性微粒。
人体的毛细血管管径平均为 6 - 9μm,当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若其粒径超过一定大小,或数量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在人体内蓄积并带来严重危害。这些危害涉及多个方面,可能引发静脉炎,使静脉血管出现炎症反应;形成肉芽肿,这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微粒产生免疫反应,长期积累形成的;导致血管栓塞,堵塞血管,影响血液循环,使相应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引发肺水肿,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造成肺动脉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还可能导致组织坏死,影响器官正常功能;引发热原反应,出现发热等症状;甚至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严重时危及生命。并且,由于不溶性微粒自身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的特性,会持续存在于人体,例如在血液循环系统中,会持续刺激损伤血管内壁,引起炎症反应。
从药典发展历程来看,不溶性微粒的检查由来已久。1962 年澳大利亚第一次在静脉注射液中发现微粒后,各国药典不断完善相关检查方法和标准。如今,中国药典(ChP)、美国药典(USP)、欧洲药典(EP)、日本药典(JP)等多国药典都明确规定了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检查方法和标准。光阻法作为第一法,其原理是当粒子通过仪器的检测区域时,会阻挡发光源到传感器间的光束,传感器测量被阻挡的光量,从而得出微粒数量及大小,实现可靠和高分辨率的检测。通过对不溶性微粒的严格检测和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因注射剂中微粒问题而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确保药品质量,维护公众用药安全。2025 版药典将所有注射剂纳入不溶性微粒检测范畴,进一步提升了药品质量控制的标准,体现了对患者健康负责的态度。
综上所述,2025年版药典规定所有注射剂都要做不溶性微粒检测,是综合考虑了不溶性微粒来源广泛、危害严重以及保障用药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必然选择,对提升医疗质量、保护患者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