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解决方案>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正电子湮没技术揭示无定形二氧化硅的分子筛结构

来源:安徽核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05月12日 10:17  

正电子湮没技术揭示无定形二氧化硅的分子筛结构

   二氧化硅材料因其独te的多孔特性,在气体分离和催化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传统研究认为,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的无定形二氧化硅可形成微小孔隙(3埃左右),展现出“分子筛”效应,即仅允许氢气、氦气等小分子通过。然而,这些孔隙因尺寸过小(小于氮气分子的3.6埃),常规氮气吸附法难以精确检测,导致其结构长期未被清晰解析。

   早期研究依赖气体渗透法推测孔隙尺寸,但需复杂步骤制备完整薄膜,且数据易受材料缺陷干扰。而氮气吸附法虽广泛应用,却无法检测小于3.6埃的孔隙。如何实现亚纳米级孔隙的快速、无损表征,成为材料优化的重要瓶颈。

   澳大利亚与美、荷研究团队于2008年在《Advance Function Material》提出新方法:利用正电子湮没寿命谱技术(PALS,直接测量二氧化硅内部的孔隙结构。当正电子注入材料后,会被孔隙捕获并停留更长时间,通过记录这些“湮没寿命”可反推孔隙尺寸。结合气体渗透实验,首ci验证了无定形二氧化硅的三重孔隙结构:关键筛分孔(约3埃)、次生孔(约8埃)及大孔(约12埃)。例如,高温处理(600°C)使关键孔隙从2.1埃膨胀至3.4埃,与气体渗透测试的分子截留阈值一致。


正电子湮没技术揭示无定形二氧化硅的分子筛结构


   研究发现,二氧化硅内部孔隙的连通性直接决定气体分离性能。通过调整合成配方(如SG2型材料),关键孔隙缩小至2.2埃,氢气与二氧化碳的分离选择性显著提升至8.7倍。更关键的是,PALS技术还揭示了材料在高温下的“热膨胀”机制——随硅氧烷网络形成,孔隙逐渐扩大。这一结果解释了长期观察到的二氧化硅热处理效应,并为材料稳定性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正电子湮没技术揭示无定形二氧化硅的分子筛结构


   该技术突破了传统表征的局限,为二氧化硅分子筛的定制化设计打开新路径。例如,碳模板的引入可强化大孔隔离,兼顾选择性与耐水性;而不同溶胶配方的调整,则可针对特定气体(如氢气或二氧化碳)优化分离效率。未来,此方法有望延伸至催化剂载体设计、药物缓释材料开发等领域,推动纳米多孔材料的结构-性能关联研究。

   安徽核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DPLS-4000数字化正电子湮没寿命谱仪,可复现上述研究的核心实验:其时间分辨率达190皮秒,一键操作实现从0.5100纳米孔隙的无损检测,适用于高校与企业研发。此外,DPLS-4000 F型号专为薄膜材料设计,支持微米级厚度样品的表征,为新材料开发提供高效工具。

   正电子湮没技术为分子筛材料的微观解析提供了新视角,将经验性制备升级为结构导向的精准设计。这场“窥见孔隙本质”的技术革命,不仅深化了学界对二氧化硅的理解,更为清洁能源与工业分离技术的革新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