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其他文章>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领域高频采用全自动显微计数法进行微粒污染检查

来源:上海胤煌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05月12日 10:00  

近年来,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领域越来越多地采用全自动显微计数法进行不溶性微粒和微粒污染检查,这一趋势主要由以下多维度原因驱动:

 一、法规与标准升级的推动

1. 药典与国际标准趋严  

   各国药典(如USPEPChP)及ISO标准对微粒污染的限值要求逐步收紧,尤其针对高风险产品(如注射剂、植入器械)。传统方法(如光阻法、人工显微计数)在灵敏度和分辨率上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新规要求,而全自动显微计数法可检测0.5-500μm的微粒,覆盖更严苛的粒径范围。

2. 数据完整性与审计追踪需求  

   FDA 21 CFR Part 11GMP对数据可追溯性要求提升。全自动系统通过数字化图像存储、自动生成审计追踪记录,减少人为篡改风险,满足监管机构对电子数据完整性的核查需求。

 二、技术优势驱动方法升级

1. 超高分辨率的精准分析  

    采用高倍物镜(如40×或60×)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清晰识别粒径低至0.5μm的微粒,尤其擅长检测透明、半透明或纤维状微粒(如玻璃碎屑、PLGA降解产物),而光阻法对此类微粒易漏检。  

    支持形态学分析(如圆形度、长径比)和成分推测(通过颜色、反光特性),帮助溯源污染来源(如设备磨损、包装材料脱落)。

2. 自动化与智能化提升效率  

    集成自动对焦、多视野拼接、AI图像识别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单次检测可分析数千个微粒,耗时从传统人工法的数小时缩短至30分钟内。  

    避免人工疲劳导致的计数偏差(研究显示人工显微计数的重复性误差可达±20%,而全自动系统可控制在±5%以内)。

3. 复杂样品适应性  

    可处理高粘度(如生物制剂)、有色(如含染料器械)或含气泡样品,通过动态图像分割算法排除干扰。  

    支持非水溶性药物(如脂质体、纳米晶)的直接检测,无需稀释或破坏剂型结构。

 三、创新产品特性倒逼技术革新

1. 生物药与制剂的挑战  

    单抗、ADC药物等生物制品易产生蛋白质聚集体,传统光阻法可能误判为外源性微粒。全自动显微系统结合荧光染色(如Congo Red特异性标记淀粉样纤维)可区分内源性/外源性微粒。  

    脂质纳米粒(LNP)、微球等复杂递送系统需避免因检测方法(如库尔特法)导致的载体破裂,显微法的非接触式检测更具优势。

2. 医疗器械微型化与功能化趋势  

    可降解支架、微创手术机器人等产品对亚微米级金属磨屑(如钛合金、钴铬合金)的敏感性增加,需通过能谱联用(SEM-EDS)确认微粒来源,全自动系统可无缝对接成分分析模块。

 四、成本效益与长期价值

1. 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  

    初期投入虽高于手动设备(约20-50万美元/台),但长期可节省90%人力成本(以年检测量1万批次计,3年内可收回成本)。  

    减少因微粒污染导致的批次报废(行业统计显示采用自动化检测可使不良品率下降0.3-0.7%)。

2. 研发与质控的协同价值  

    在早期研发阶段即建立微粒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预测工艺参数(如灌装速度、灭菌条件)对微粒生成的影响,加速工艺优化。  

    QbD(质量源于设计)提供关键CQA(关键质量属性)数据支持。

 五、行业生态系统的协同演进

1. 产业链技术配套成熟  

    高速CMOS相机(>30fps)、深度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集成)和云计算平台的普及,推动设备性能指数级提升。  

    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如SGSEurofins)大规模部署自动化系统,倒逼药企升级检测能力以保持数据互认。

2. 新兴应用场景拓展  

    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如CAR-T细胞制剂)需监控细胞碎片污染,全自动系统结合活细胞成像功能成为刚需。  

    3D打印植入物在线检测需求催生联机版显微系统,实现实时微粒监控。

与传统方法的对比分析

参数

全自动显微计数法

光阻法

人工显微计数法

最小检测粒径

0.5μm

2μm

10μm(肉眼极限)

微粒形态识别

支持(AI分类)

仅球形微粒准确

依赖操作者经验

检测速度

5-10分钟/样品

2-5分钟/样品

30-60分钟/样品

数据可追溯性

全流程数字化

仅结果数据记录

纸质记录为主

适用样品类型

高粘度/有色/含气泡样品

透明低粘度溶液

简单溶液


 未来发展方向预测

1. 多模态联用技术:结合拉曼光谱或质谱成像,实现微粒化学成分原位鉴定。  

2. 在线实时监测:整合到灌装线,通过微流控芯片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微粒控制。  

3. 区块链数据存证:检测数据直接上链,满足FDA新兴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应用要求。

这一技术迁移本质上是医药工业4.0转型的缩影,反映了质量控制从"经验驱动""数据驱动"的范式变革。随着ICH Q14对分析方法的数字化要求深化,全自动显微计数法或将成为微粒检测的基准方法。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