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行业标准>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冻干机技术发展历程

来源:卡塞尔机械(浙江)有限公司   2025年05月12日 08:02  

       冻干机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现代化应用的漫长过程,其演进与医药、食品等领域的需求密切相关。以下是其技术发展的主要历程:

一、起源与雏形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早期应用:冷冻干燥技术最早应用于生物标本保存。1890年,德国科学家阿特曼(Altmann)采用冷冻干燥方法成功保存器官和组织,确立了系统化的冻干程序15。1909年,谢盖尔(Shackell)将技术引入细菌学和血清学领域,通过盐冰预冻和硫酸吸水剂在简陋设备中完成微生物样本的冻干,为现代冻干机设计提供了雏形15。1912年,卡瑞尔(Carrel)提出利用冻干技术保存外科移植组织,进一步拓展了应用场景1。

二、技术成型与医药应用期(1930s-1940s)

       第一台商业冻干机诞生:1935年,台商业冻干机问世,标志着冻干技术正式进入工业化阶段15。

        二战期间的医药需求推动:二战期间,冻干人血浆和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需求促使冻干技术快速发展。1940年,冻干人血浆实现商业化生产,战后技术扩展至疫苗、药品等领域15。

理论体系构建:1949年,弗洛斯道夫(Flosdorf)出版首部冻干技术专著,1951年和1958年伦敦召开首届冻干主题国际会议,推动技术理论化和标准化15。

三、食品冻干技术的探索与挫折期(1930s-1960s)

        初步试验与乐观预测:1930年,弗洛斯道夫开始食品冻干试验,1949年预言其在食品领域的潜力。1961年,英国食品部通过试验验证冻干食品的优质性,欧美国家随后建立多家食品冻干厂12。

       第一代设备的局限性:早期食品冻干机多模仿医药设备,采用托盘/搁板接触传热方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操作繁琐等问题,导致仅有咖啡等少数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2。

       市场遇冷与技术调整:20世纪60年代后,因固态食品冻干成本过高,欧美国家转向开发连续式冻干机(如丹麦Atlas公司的吊笼式设计),减少物料损耗并提升效率,形成第二代食品冻干机主导模式2。

四、全球扩张与技术分化期(1970s-2000s)

       日本的食品冻干崛起:1970年代,日本因传统饮食文化需求(如冻干葱、汤料),成为食品冻干技术新中心,共和真空株式会社等企业成为全球主要设备供应商2。

       中国技术的起步与曲折:中国自1965年开始研制冻干设备,上海梅林罐头食品厂1978年建成年产300吨食品冻干车间。进口设备在1980年代加速技术引进,但因成本高、出口依赖度高,行业经历多次波动(如1967-1978年车间停产、2006-2008年出口下滑)23。

      关键技术创新:1995年,中国沈阳航天新阳开发交替式双冷阱连续冻干设备;2002年,清华大学引入俄罗斯技术研制大型连续式设备,推动产业升级23。

五、现代化与多元化应用期(2000s至今)

       设备智能化与标准化:现代冻干机普遍采用计算机全自动控制,支持循环压力法、调压升华法等工艺优化,缩短周期并提升质量1。丹佛斯压缩机、环保制冷剂等技术进一步降低能耗与环境影响5。

应用领域扩展:医药领域实现小瓶自动加塞、安瓿熔封等功能;食品领域则覆盖果蔬、速食佐料、方便食品等,冻干食品在全球市场占比逐年上升(如美国、日本冻干食品占脱水食品40%以上)13。

      国内外技术融合:中国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逐步形成产业链。截至2021年,国产设备出口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沈阳航天新阳、上海浦东冷冻干燥设备厂等企业主导行业标准制定23。

      综上所述,冻干机技术从生物标本保存起步,逐渐发展成医药、食品多领域核心工艺。未来,随着健康消费升级和技术迭代,冻干设备将更注重能效提升、智能化控制及场景适配,推动全球市场持续增长。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