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微量分液仪管路灭菌温度121℃为何不是120℃与 122℃?
1:行业惯例与验证
长期实践表明,121℃的高温高压灭菌效果可靠且高效。121℃、15-20分钟的灭菌条件经过反复验证,能够稳定杀灭各类微生物,满足生产与实验需求。该温度下的灭菌时间适中,既保证了灭菌效果,又避免了生产效率的降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全自动微量分液仪管路灭菌、医疗设备消毒、药品生产及科研器材处理等领域。然而,对于更高耐热性的微生物,121℃可能不足以全面灭杀。此时,134℃的快速灭菌可作为补充手段。134℃的高温能迅速杀灭耐热微生物,但这种方法对设备要求更高,且可能对某些物品造成损害,因此仅在面对超高耐热微生物时谨慎使用。
2:标准化和行业标准
121℃的选择不仅基于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还与国际法规和行业标准的统一性密切相关。它已成为全球灭菌领域的“国际语言”。在国际范围内,将121℃确定为湿热灭菌的基准温度。美国药典(USP)和欧洲药典(EP)均将121℃作为灭菌的关键标准,为全球制药行业提供重要参考。ISO17665标准进一步将121℃推广至全球,为各国灭菌操作提供了统一规范。这种全球统一的温度标准确保了灭菌效果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无论在繁华都市的实验室还是偏远地区的医疗诊所,121℃的湿热灭菌都能达到相似效果,为医疗、制药和科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压力与穿透性
120℃与121℃仅相差1℃,但在灭菌效果上却有显著差异。从灭菌动力学角度看,芽孢的典型Z值为10℃,即温度每降低1℃,D值会增加10倍。例如,某芽孢在121℃时D值为1.5分钟,而在120℃时D值会增至约15分钟。这意味着在相同时间内,120℃的灭菌效率远低于121℃。在实际应用中,120℃的灭菌时间需延长。若按121℃下15-20分钟的标准时间进行120℃灭菌,可能导致耐热芽孢残留,灭菌效果大打折扣。
7:122℃的弊端
尽管122℃从理论上能更快速地杀灭微生物,但其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弊端。首先,122℃会显著增加设备和物品的热负担。温度升高导致设备内部压力增大,对设备的耐压性能要求更高,需采用更坚固、耐高温高压的材料制造,这不仅增加了设备成本,也提高了制造难度。此外,对于热敏性材料(如含生物活性成分的药品、塑料医疗器械等),122℃的高温可能破坏其结构,改变性能,甚至使其失效。在能耗方面,122℃的灭菌过程需要更多能量来维持高温高压,增加了运行成本,对能源供应和管理要求更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过高的能耗不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