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极技术与平面光极技术虽都聚焦微观世界,但无论是原理机制,还是应用场景,都有着明显差异。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两大技术的区别!
一、原理机制:
微电极技术:主要基于电化学原理。当微电极与样品接触,样品中的化学物质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而产生电流或电压变化。这些变化经放大、处理后,能转化为物质浓度、活性等参数。例如在水质监测中测量溶解氧时,氧分子在微电极表面得电子,产生与氧浓度相关的电流信号 。微电极尺寸小,一般直径在微米到毫米级别,因其表面积小,在发生电化学反应时,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少,产生的电流微弱,却能精准反映微区物质变化。
平面光极技术:依靠光化学传感膜荧光成像原理。光化学传感器膜含有对被测物质敏感的荧光染料,固定于具有渗透性的聚合物基质上。测定时,传感膜置于沉积物、土壤、植物根际与容器器壁间,在激发光源照射下,荧光染料与被测物相互作用,致使荧光信号(强度、寿命)改变。利用数字成像技术(CMOS相机)实时记录特征发射光谱,经软件分析将被测物含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可视化呈现。比如检测底泥中pH值时,特定pH值会使荧光染料发出不同强度荧光,从而反映pH值分布 。
二、测量方式与特点:
微电极技术:测量时,微电极需直接与被测物质接触。其优势在于能精准测量微区物质的电化学参数,可对特定物质进行高灵敏度检测,像检测细胞内离子浓度等。但由于是接触式测量,可能干扰被测微环境,且一般一次只能测量一个或少数几个点位,难以快速获取大面积、多维度信息 。
平面光极技术:采用非侵入性成像测量,不会破坏原生环境。能够实时、快速地获取微区溶解氧(DO)、pH、二氧化碳(CO₂)等多种参数的分布,还可同时获取一种或多种目标物二维空间分布信息。借助高像素CMOS相机,实现时间分辨率毫秒级、空间分辨率亚毫米级,能直观呈现被测参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变化情况,对整体微区环境的监测更全面 。
三、设备及应用场景:
微电极技术:设备组成相对简单,主要是不同类型的微电极以及配套的信号放大、处理装置。微电极种类多样,按制作材料分为非金属和贵金属微电极;按形状有微盘电极、微阵列电极等。在水质监测中可实时监测关键参数评估处理效果;在生物膜研究里监测微生物代谢产物;在环境原位监测方面,像测量植物根际氧气浓度等 。
平面光极技术:设备包含光源系统、荧光膜、成像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样品池或测量腔室以及控制系统等。从类型上有封闭式(如PO2100,自带箱体营造暗室,适用于实验室模拟研究)和便携式(如PO1100,小巧便携,适合野外现场测量)。广泛用于水体、沉积物、土壤和植物根际等环境监测,如在水质监测中追踪溶解氧、pH和二氧化碳动态变化;在土壤科学研究植物根际与土壤微生物活动等 。
微电极技术和平面光极技术就像科研人员的左膀右臂,前者专注 “点” 的精准,后者擅长 “面” 的全局。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才能更好地解锁微观世界的奥秘!如果对这两项技术还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智感环境团队自主研发的平面光极分析仪和微电极分析系统(Micro2100)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更为精准和高效的监测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平面光极和微电极技术将在环境监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感环境为科研用户提供平面光极和微电极系统的全周期服务支持,包括详尽的售前技术咨询与高效的售后解决方案。欢迎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者致电智感客服热线获取专业服务~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