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材料
02
—
方法
LNP制备:通过微流控混合法,将脂质(ESM、胆固醇、可电离脂质、PEG-DMG)与mRNA在乙醇和缓冲液中混合,形成LNP。调控ESM/胆固醇与可电离脂质的摩尔比(RB/I)从9至0.43。
表征:使用冷冻电镜(cryo-TEM)解析LNP的纳米结构,动态光散射(DLS)测定粒径,BCA法测定蛋白吸附量,质谱分析蛋白冠组成。
体外转染实验:在Huh7细胞中评估不同RB/I的LNP转染效率。
体内实验:通过尾静脉注射LNP至CD-1小鼠,使用SPECT/CT成像追踪体内分布,评估脾脏、淋巴结等组织的转染效率。
03
—
实验结果
3.1 LNP的形态与结构:
通过冷冻电镜(cryo-TEM)对不同RB/I(双层脂质ESM/胆固醇与可电离脂质的摩尔比)的LNP进行观察,结果发现:
RB/I=4:在此比例下,约84%的LNP呈现出典型的脂质体结构,其核心为电子致密的固态结构,悬浮于水性腔室中,并被完整的脂质双层包裹。固态核心占据LNP内部空间的约30%,这一结构特征与预期相符,表明高比例的双层脂质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脂质体形态。
RB/I降低:随着RB/I值的降低,LNP的形态逐渐发生变化。当RB/I降至2.3及以下时,LNP开始呈现出部分脂质双层包裹固态核心的结构,固态核心与脂质双层之间的界面变得模糊,部分区域可见固态核心直接暴露于水性环境中。这一现象表明,双层脂质的比例对LNP的形态具有决定性影响。

Fig. 1 | Morphological and in vitro transfection properties of LNP mRNA systems formulated using various bilayer lipid to ionizable lipid molar ratios (RB/I).
3.2 体外转染效率:
在Huh7细胞中评估不同RB/I的LNP转染效率,结果显示:
高效转染:RB/I=4-0.67的LNP在Huh7细胞中表现出高效的转染能力,其转染效率显著高于Onpattro样配方(RB/I≈1)。特别是在RB/I=4时,转染效率达到最高,这一结果验证了脂质体结构对提升转染效率的积极作用。
转染效率与形态的关系:转染效率与LNP的形态密切相关。具有完整脂质双层结构的LNP(RB/I=4)展现出最高的转染效率,而随着脂质双层结构的破坏(RB/I降低),转染效率也随之下降。这一发现进一步强调了脂质体结构在mRNA递送中的重要性。
3.3 体内分布与转染效率:
通过尾静脉注射LNP至CD-1小鼠,并使用SPECT/CT成像追踪体内分布,结果显示:
长循环特性:与Onpattro样配方相比,RB/I=4的脂质体LNP在血液循环中的半衰期显著延长(约15倍)。这一长循环特性归因于脂质体结构降低了血浆蛋白的吸附,从而减少了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的清除。
肝外组织转染:脂质体LNP在脾脏和腹股沟淋巴结的转染效率分别提高了50倍和150倍。此外,在心脏、乳腺、胰腺等组织中也观察到了显著的mRNA表达。这一结果表明,脂质体LNP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能力,为实现肝外组织的mRNA递送提供了可能。

3.4 蛋白冠分析:
通过质谱分析比较脂质体LNP与Onpattro样LNP的蛋白冠组成,结果显示:
蛋白总量减少:脂质体LNP的蛋白冠总量比Onpattro样LNP减少了约2倍。这一减少主要归因于脂质体结构降低了血浆蛋白的吸附。
特定蛋白吸附降低:在脂质体LNP的蛋白冠中,免疫球蛋白Ighv10-1和纤维蛋白原Fgb的吸附显著降低。这些蛋白的减少有助于降低MPS的识别和清除,从而延长LNP在血液循环中的时间。
蛋白组成变化:脂质体LNP的蛋白冠中,免疫蛋白比例减少了4.4%,而载脂蛋白比例增加了3.6%。这种组成变化可能有助于LNP在血液循环中的稳定性和靶向性。

3.5 包封和转染过程及相关机制:

04
—
讨论
本研究通过调控双层脂质与可电离脂质的摩尔比,成功开发了一种具有脂质体形态的长循环LNP-mRNA递送系统。该系统不仅显著降低了血浆蛋白吸附,延长了血液循环半衰期,还在脾脏和淋巴结等肝外组织中实现了高效的转染。这一突破为mRNA疗法在肝外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该系统在其他肝外组织中的转染效率,并优化LNP的配方和制备工艺,以提高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Cheng, Miffy Hok Yan, et al. "Liposomal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extrahepatic delivery of mRNA." Nature Communications 16.1 (2025): 4135.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