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放电(ESD)理论研究已经发展成熟,为模拟分析静电事件,前人设计了多种静电放电模型,包括但不限于人体模型(HBM)、带电器件模型、场感应模型、场增强模型、机器模型和电容耦合模型等。在芯片级,通常采用HBM进行测试,电子产品则依据IEC 6 1000-4-2的放电模型进行测试。欧洲共同体通过IEC 61000-4-2建立了严格瞬变冲击抑制标准,确保产品符合这一标准后,方可销往欧洲成员国。
IEC 61000-4-2规定的静电放电发生器分为接触放电和空气放电两种类型。静电放电现象主要电流特征为1nS左右的上升沿,对ESD保护器件的响应时间提出了严格要求。静电放电发生器的能量集中在几十MHz至500MHz的频段,通常通过滤波器滤除特定频带的能量实现静电防护。
IEC 61000-4-2制定了几个静电放电发生器试验等级,目前手机CTA测试执行的是3级标准,即接触放电6KV,空气放电8KV。多数手机厂家会执行更高级别的静电防护等级。
集成电路(IC)遭受ESD时,放电回路的电阻通常极小,无法限制放电电流,导致高达数十安培的瞬间电流流入IC管脚。这可能会严重损伤IC,甚至融化硅片管芯。ESD还可能导致IC内部金属连接被烧断、钝化层受损以及晶体管单元被烧坏。
ESD可能引发IC的死锁效应。这种现象与CMOS器件内部类似可控硅的结构单元被激活有关,高电压激活这些结构形成大电流通道,通常从电源VCC至地。串行接口器件的死锁电流可高达1A。死锁电流会持续到器件断电,此时IC通常因过热而烧毁。
针对电路级ESD防护,常见的方法包括并联放电器件、串联阻抗、增加滤波网络以及复合防护。并联放电器件包括TVS、齐纳二极管、压敏电阻和气体放电管,各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串联阻抗通过串联电阻或磁珠限制ESD放电电流。滤波网络则能有效滤除静电能量。复合防护结合了电阻和放电器件,提供更全面的防护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护效果,还可以增加吸收回路,通过在敏感信号附件设置地的漏铜或放置尖()端放电点(火花隙)来吸收静电。这些措施共同作用,确保电路在ESD事件中保持稳定运行。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ESD防护策略和器件至关重要,需根据电路的具体需求和成本考量进行综合考虑。通过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减少ESD对电路的损害,保障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关产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