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锆分析器的原理基于固体电解质的电化学特性,通过氧浓差电池效应实现氧浓度测量。具体原理如下:
1. 导电机理
纯氧化锆(ZrO₂)在常温下不导电,但掺杂氧化钙(CaO)、氧化钇(Y₂O₃)等低价金属氧化物后,晶体内部形成“氧空穴”缺陷结构,高温下(通常需加热至600-1000℃)具备氧离子导电性。
2. 氧浓差电池效应
氧化锆管两侧分别接触参比气体(如空气,氧浓度已知)和被测气体(如烟气),当两侧氧分压不同时:
高氧分压侧的氧分子在铂电极表面获得电子,转化为氧离子(O²⁻),通过氧化锆晶格中的氧空穴迁移至低氧分压侧;
迁移的氧离子在低氧分压侧的铂电极释放电子,重新结合为氧分子,形成闭合回路。
此过程产生的电势差(氧浓差电势)遵循能斯特方程:
E = (RT/4F) ln(P₁/P₂)
其中,P₁、P₂为两侧氧分压,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F为法拉第常数。
3. 温度控制
氧化锆的氧离子导电性对温度敏感,需通过内置加热装置和温控系统维持恒定高温(如650-750℃),以确保测量精度。
4. 信号处理与输出
氧浓差电势经信号处理电路转换为标准电信号,通过温度补偿和校准后显示为氧浓度值,或传输至控制系统用于燃烧优化。
结构组成
氧化锆分析器主要包括:氧化锆管(固体电解质)、铂电极(参比电极与测量电极)、加热炉、温度传感器及控制器、信号处理模块。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