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解决方案>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低强度瞬态电磁场诱导细胞膜穿孔机制研究

来源:威尼德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2025年03月20日 15:35  

摘要

低强度瞬态电磁场(LT-EMF)模型,探究其对细胞膜通透性的调控机制。实验采用威尼德电穿孔仪施加特定参数电磁脉冲,结合荧光标记法分析细胞膜完整性及分子跨膜效率。结果显示,LT-EMF可在不显著影响细胞活性的前提下诱导可逆性膜穿孔,为基因递送及药物传输提供新型技术路径。

引言

细胞膜穿孔技术是基因编辑、药物递送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工具。传统电穿孔依赖高强度电场,易导致细胞不可逆损伤,限制其临床应用。近年来,低强度瞬态电磁场(LT-EMF)因其非热效应和可控性受到关注,但其诱导膜穿孔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优化电磁场参数,结合多模态检测手段,系统解析LT-EMF对细胞膜动态结构的影响,旨在建立一种高效、低毒的膜通透性调控方法,为生物医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部分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培养与预处理
实验选用人胚胎肾细胞(HEK-293)及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于含10%胎牛血清(某试剂)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37℃、5% CO₂条件下传代。实验前调整细胞密度至1×10⁶ cells/mL,接种于6孔板,静置24小时使贴壁。

1.2 电磁场发生系统构建
采用威尼德电穿孔仪,配置瞬态脉冲模块,输出参数设置为:电场强度50–200 V/cm,脉冲宽度10–100 μs,频率1–10 Hz。通过威尼德原位杂交仪实时监测电磁场分布,确保处理区域场强均匀性(误差<5%)。

1.3 实验分组与处理

1. 对照组:未施加电磁场;

 

2. 低强度组100 V/cm,脉冲宽度50 μs,频率5 Hz;

 

3. 高强度组500 V/cm,脉冲宽度1 ms(传统电穿孔参数)。
每组设3个生物学重复,处理时间均为60秒。

1.4 膜通透性检测

1. 荧光探针摄入法:处理结束后,加入某试剂(荧光素钠,MW 376 Da)及某试剂(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MW 40 kDa),孵育10分钟后离心收集细胞。采用威尼德紫外交联仪激发荧光信号,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细胞内荧光强度。

 

2. 膜电位监测:使用某试剂(DiBAC₄电压敏感染料),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处理前后细胞膜电位变化。

1.5 细胞活性评估
采用某试剂(CCK-8)检测细胞代谢活性,处理24小时后测定OD450值,计算存活率。同步进行Calcein-AM/PI双染,荧光显微镜观察活/死细胞分布。

1.6 膜结构动态分析
通过威尼德分子杂交仪进行高速显微成像(1000帧/秒),捕捉电磁脉冲下细胞膜瞬时形变。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处理后的细胞表面粗糙度及弹性模量。

2. 实验结果

2.1 膜通透性调控效应

1. 低强度组FITC-Dextran摄入效率达68.3±4.1%,显著高于对照组(3.2±0.7%),且存活率保持89.5±2.8%;

 

2. 高强度组:虽摄入效率提升至82.1±5.3%,但存活率降至54.6±6.2%。

2.2 膜动态响应特性
高速成像显示,LT-EMF脉冲触发膜表面微米级孔洞(直径50–200 nm),持续约30毫秒后闭合;AFM分析表明,处理后细胞膜杨氏模量降低12.7%,提示脂质双层流动性增强。

2.3 能量依赖性机制
膜电位检测发现,LT-EMF诱导的跨膜电流呈短暂双相波动,与钙离子内流同步,提示电场力可能通过调控离子通道辅助孔洞形成。

讨论

本研究证实,LT-EMF通过瞬时改变膜脂质排列及局部电场梯度,实现可控性穿孔。与传统方法相比,其优势在于:

1. 低细胞毒性:短脉冲避免焦耳热积累;

 

2. 孔径可调性:通过场强-脉宽组合控制分子递送尺寸;

 

3. 高时空精度:威尼德电穿孔仪的脉冲序列设计支持靶向处理。

未来可结合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验证LT-EMF在体细胞转染中的效率,并探索其在肿瘤电化学治疗中的潜力。

结论

低强度瞬态电磁场通过非破坏性机制调控细胞膜通透性,兼具高效性与安全性。本研究为开发下一代电磁生物技术提供了关键参数与理论模型,有望拓展其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1. 刘长军,王保义,张弘离子通过细胞膜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分析与计算[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2. 郝劲松,郑俊民电致孔法透皮给药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8年03期

3. 刘长军,张弘,王保义瞬态电磁脉冲对细胞跨膜电位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4. 王保义,杨杰斌,郭庆功,刘长军,王子淑,王喜忠,王亚军,邹方东毫微秒电磁脉冲的生物效应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1997年01期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