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其他文章>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海藻酸纳益生菌菌球冻干解决方案

来源:蓓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03月19日 17:18  

海藻酸纳益生菌菌球是一种微胶囊技术,就是通过包埋益生菌,使得益生菌菌群保护并可以靶向释放,控制释放速度,从而提升益生菌在人体或者特定环境中的有效性。

海藻酸钠益生菌菌球从菌种筛选到终产品验证的全流程方案设计如下:

一、配方设计

目标:提升益生菌存活率、肠溶靶向性及冻干稳定性。

成分

推荐配比

功能说明

海藻酸钠

2.0-2.5% (w/v)

成胶基质,浓度过高影响菌体活性,需平衡机械强度与包埋效率。

益生菌菌悬液

10^9-10^10 CFU/mL

优选耐酸菌种(如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预活化至对数生长期(OD600≈1.0)。

冻干保护剂

海藻糖(6-8%)+脱脂奶粉(3-5%)

减少冻干损伤,海藻糖替代水分子保护细胞膜,脱脂奶粉提供营养缓冲。

致孔剂

碳酸氢钠(0.2-0.5%)

冻干时释放CO₂形成多孔结构(孔径50-200μm),增强氧气通透性。

肠溶包衣材料

壳聚糖(0.2-0.4%)

形成pH敏感层(pH>5.5溶解),保护菌体通过胃酸,实现肠道靶向释放。




二、交联与包衣设计

目标:确保微球机械强度与肠溶靶向性。

交联工艺

交联剂2-3% CaCl₂溶液,梯度交联(1%→3%,各10分钟)。

交联温度20-25℃(避免高温损伤菌体)。

优化参数

交联时间:总时间20-30分钟,避免过度硬化。

离子强度:钙离子浓度≤3%,防止渗透压冲击导致菌体失活。

壳聚糖包衣

包衣液0.3%壳聚糖溶液(pH 5.5,醋酸调节)。

工艺:交联后微球浸泡5分钟,二次交联(0.5% CaCl₂,5分钟)增强结合力。

三、工艺设计

目标:实现高通量、高精度微球制备,确保菌体活性。

步骤

设备与参数

关键控制点

菌体预处理

- 菌种活化:MRS培养基37℃厌氧培养18-24小时。
- 离心收集菌体(3000rpm,10分钟),重悬于保护剂溶液。

菌体活性≥95%(台盼蓝染色验证)。

混合乳化

海藻酸钠溶液与菌悬液按1:1体积混合,磁力搅拌(300rpm,15分钟)+超声分散(200W,5分钟)。

菌体均匀分散,无聚集(显微镜观察)。

微球成型

方案1:喷雾法(工业化)
- 雾化压力0.8-1.2MPa,交联塔高度2m,粒径200-500μm。
方案2:静电液滴法(实验室)
- 电压10-15kV,接收距离10cm,粒径均一(CV≤5%)。

粒径控制:过大影响释放,过小易被胃酸破坏。

清洗与收集

无菌PBS冲洗3次,离心(1000rpm,5分钟)去除残留交联剂。

残留Ca²⁺浓度≤0.1%(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




四、冻干工艺设计

目标:最大限度保留菌体活性,实现常温储存。

阶段

参数设置

验证指标

预冻

-80℃速冻(降温速率≥50℃/min),维持4小时。

冰晶尺寸≤50μm(SEM观察),菌体存活率≥95%。

升华干燥

真空度≤10Pa,搁板温度从-40℃升至-10℃(0.5℃/min),维持18小时。

微球孔隙率≥80%(压汞法),无结构塌陷。

解析干燥

真空度≤5Pa,搁板温度升至+25℃(1℃/min),维持6小时。

终产物含水率≤3%(卡尔费休法),复溶后存活率≥85%。

冻干保护策略

氮气置换:冻干前向腔体充氮气5分钟,减少氧化损伤。

分阶段控温:避免温度骤变导致菌体膜破裂。

五、性能验证与质量控制

菌体活性测试

存活率:平板计数法检测冻干前后活菌数,目标存活率≥85%。

胃肠模拟试验

胃液(pH 2.0,2小时):存活率≥70%。

肠液(pH 6.8,2小时):释放率≥80%。

物理性能检测

粒径分布:激光粒度仪测定,目标CV值≤10%。

机械强度:质构仪测试抗压强度≥40kPa。

稳定性评估

加速试验40℃/75% RH储存3个月,活菌数下降≤1 log CFU/g。

长期储存25℃密封保存12个月,活菌数≥10^8 CFU/g。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