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专业论文>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LI-6800应用案例 |【Nat. Commun.】为什么籼稻比粳稻对二氧化碳增加更敏感?——分子层面的原因解析

来源:北京莱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03月17日 10:57  

图片

图片


原文以Variation in a single allele drives divergent yield responses to elevated CO2 between rice subspecies 为标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4.7

作者 | Yunlong Liu、Siyu Zhang等



20251月,南京农业大学丁艳锋教授和李姗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Variation in a single allele drives divergent yield responses to elevated CO₂ between rice subspec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籼稻和粳稻在大气CO₂施肥效应上的响应差异,并发现这一差异与DNR1基因的亚种间变异相关。研究表明,DNR1基因的变异在高CO₂条件下能显著促进籼稻的生长和氮利用效率,解释了籼稻比粳稻对CO₂施肥效应更敏感的分子机制。这一发现为培育高氮利用效率、高产且适应气候变化的水稻品种提供了潜在的分子育种靶点,尤其是在全球CO₂浓度持续上升的背景下。




图片




 1958 年以来,大气 CO₂ 浓度已从 315 ppm 上升至 2024 年的 423 ppm,预计到 21 世纪末可能突破 800 ppm。这一增长主要归因于化石燃料消耗等人类活动。升高的大气 CO₂ 浓度(eCO₂)通常会增强 C₃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产量,被称为 CO₂施肥效应。全球自由大气 CO₂ 升高(FACE)实验的荟萃分析表明,eCO₂ 可使水稻光合作用增强 22%,产量提升 14%

水稻作为全球近一半人口的主食,提供了约五分之一的膳食能量,其产量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全球气候变暖预计将导致水稻产量下降,使未来粮食供应面临挑战。因此,在这一背景下,CO₂浓度的持续上升成为理解未来水稻生产趋势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

全球约 90% 的水稻种植于亚洲,主要分为两个亚种:籼稻(读音 xiān dào)和 粳稻(读音 gēng dào)。研究表明,粳稻约在 9000 6000年前在中国长江流域被驯化,现主要种植和消费于中国、日本和韩国,占这些国家水稻种植面积的 40%。相比之下,籼稻约在8500 4500 年前起源于印度恒河流域,并逐渐成为亚洲其他地区的主导水稻品种。

籼稻和粳稻在 CO₂施肥效应上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在 eCO₂条件下,籼稻的产量增加约20.4%,而粳稻的增幅仅为12.7%。这一差异可能会深刻影响未来全球水稻总产量。若全球水稻品种对eCO₂ 的响应均类似于粳稻或籼稻,则全球水稻产量的潜在差异可达 1.09 亿吨/,相当于中国年水稻总产量的一半。然而,导致这一差异的分子机制仍未被充分研究。



图片

DNR1通过调控生长素影响对NO₃⁻的同化,最终决定不同水稻亚种在eCO₂条件下的产量出现差异:籼稻受益更大,粳稻反应较弱。这可能成为未来水稻育种改良的重要方向。



水稻主要通过硝酸盐(NO₃  铵(NH₄ 吸收氮。其中,受根际硝化作用的影响,水稻吸收和利用的氮中最多可有40% 来自 NO₃。相比粳稻,籼稻在 NO₃的吸收和同化能力上更强,而两者对NH₄ 的吸收速率相似

实验结果显示,粳稻的NO₃ 吸收速率显著低于籼稻,且对外界 CO₂ 浓度变化的敏感性较低。在 eCO₂条件下,籼稻的NO₃ 吸收率增加了69%,而粳稻仅增加了40%P = 0.001。然而,在 NH₄的吸收方面,两者的差异并不显著(P = 0.373基于这些结果,研究者们推测,NO₃利用效率的差异可能是导致籼稻和粳稻在eCO₂ 条件下产量响应差异的关键因素

OsNRT1.1BOsNR2DULL NITROGEN RESPONSE1 (DNR1)RNR10  MYB61 五个基因在水稻 NO₃利用效率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在籼稻与粳稻间存在等位基因变异。

为了评估这些基因在 eCO₂ 条件下的响应,研究者采用 自由大气 CO₂ 升高(FACE)技术,在 CO₂ 浓度提高约 150 ppm 的环境中,对典型籼稻品种扬稻 6”YD6)和典型粳稻品种中华11”ZH11)的旗叶进行 RNA 测序分析。结果发现,在eCO₂ 条件下:DNR1基因的表达量在籼稻 YD6 叶片中显著下降,而在粳稻 ZH11 中无显著变化。其余四个基因(OsNRT1.1BOsNR2RNR10MYB61 在两种亚种间的表达变化无明显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DNR1基因在FACE 试验使用的水稻品种间存在不同的等位基因。携带籼稻DNR1 等位基因的品种,对eCO₂ 的响应更强。

这些发现表明,DNR1可能是影响籼稻和粳稻在eCO₂ 条件下产量差异的关键分子调控因子。 携带籼稻 DNR1等位基因的品种,在高 CO₂ 环境下表现出更高的硝态氮利用效率更显著的增产潜力



关键发现


  • DNR1是生长素(Auxin)合成的负调控因子,其序列在籼稻和粳稻之间存在变异。

  • 籼稻DNR1 变体降低了DNR1 mRNA 和蛋白丰度,导致生长素积累增加。

  • 生长素的提升进一步激活了与NO₃(硝态氮)吸收及下游NO₃ 同化酶相关的基因转录。

  • 这一机制提高了籼稻的氮利用效率(NUE,最终促进了产量增长。

  • eCO₂ 条件下,籼稻品种YD6(扬稻 6)在生物量、氮吸收和产量增幅方面均显著高于粳稻品种ZH11(中华11)。

  • 这些结果表明,DNR1变异可能是导致籼稻和粳稻对eCO₂ 响应差异的关键分子机制。

研究意义


  • 本研究揭示了DNR1 变异如何影响籼稻在高CO₂ 条件下的生长及氮利用效率,为籼稻比粳稻对CO₂ 施肥效应更敏感提供了分子机制解释。

  • 该发现为培育高氮利用效率、高产、适应气候变化的水稻品种提供了潜在的分子育种靶点,尤其是在 全球CO₂ 浓度持续上升的背景下。



图片


LI-6800便携式光合荧光测量系统在本研究中的作用


1. 光响应曲线测定(Light Response


  • 目标参数:

    • 净光合速率 (A)

    • 气孔导度(gs)


  • 光照强度变化梯度

    • 1800、1500、1200、1000、800、600、400、200、100、50、0(单位μmol m⁻² s⁻¹)


  • 测量时间:

    • 上午8:30 – 11:30


  • 环境条件控制:

    • 温度:35°C

    • 相对湿度:60%

    • CO₂ 浓度设置:

      • 大气CO₂ 处理 400ppm

      • 升高CO₂ 处理 550ppm



2. CO₂ 响应曲线测定(A-Ci曲线)


  • 测量技术:

    • 使用RACiRRapid A-Ci Response)技术快速测定CO₂ 响应曲线


  • CO₂ 梯度:

    • 初始CO₂ 浓度:50ppm

    • 最终CO₂ 浓度:1200ppm

    • CO₂ 递增速率:300ppm/min


  • 环境条件控制:

    • 光照强度:1800μmol m² s¹(光饱和状态)

    • 温度:35°C

    • 相对湿度:60%


  • A-Ci 曲线数据分析:


    • 计算最大羧化速率(Vcmax)

    • 计算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

      计算基于FvCB光合模型


3. 实验意义


  1. LI-6800的快速A-Ci曲线测量技术(RACiR)能显著提高实验效率

  2. 传统A-Ci 曲线测定需要30~60 分钟,而RACiR 可在2-5 分钟内完成数据采集,从而显著提高了测量效率。

  1. 精确分析水稻光合生理特性

  2. 通过光响应和CO₂ 响应曲线测量,深入研究水稻品种对光照和 CO₂ 浓度变化的适应性,为水稻光合生理特性分析提供精确数据。

  3. 揭示eCO₂ 对水稻光合性能的影响

  4. 比较籼稻和粳稻在eCO₂ 条件下的VcmaxJmax变化,揭示不同品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从而为水稻育种和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原文中的主要数据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