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RCH (Electron Beam Induced Resistance Change)
背景:
短路(short)故障的缺陷定位一直是现代先进纳米器件失效分析(FA)的一大挑战。近年来,电子束诱导电阻变化(EBIRCh)技术已被应用于故障分析。EBIRCH技术与基于 SEM 的纳米探测系统相结合,不仅可以直接对可疑桥接部位进行电学表征,还能以SEM分辨率直接精确定位缺陷位置。
Short故障是半导体器件中最常见的电气故障之一。发射显微镜(EMMI)或光束诱导电阻变化(OBIRCH)已被广泛用于short缺陷定位。它们有效地发现有缺陷的芯片区域或有问题的电路块。然而,由于分辨率的限制,这种基于光学的技术无法满足纳米级定位的要求,而且整个芯片级测试或PAD结构是缺一不可的。
如果需要探测IC内部特定Metal/Via和Poly/Contact结构,就需要EBIRCH(电子束诱导电阻变化), 可以对缺陷(defects)位置纳米级定(50nm)。
EBIRCH原理
EBIRCH 使用AC和DC模式监控两个探针之间的电阻变化。可对两个顶端施加额外的偏置电压,以使故障对电子束的电子注入敏感。故障响应的强度取决于其对电子束注入的敏感度。
通过两个纳米探针连接IC的PAD,Metal或者Via上,形成电流回路,同时给与直流偏置电压。当电子束探测样品时,材料或结构由于电子束照射产生电阻的变化,从而对应的电流变化。探针将这种微弱的信号通过放大器放大并成像。
EBIRCH可探测IC内部的各Metal层和Poly/Contact层,通过探测电流的变化,定位Short或者偏高阻抗的失效位点。
EBIRCH优势
针对缺陷的形貌,EBIRCH生成亮点较为集中,更有效于准确定位异常位置,亮点尺寸约小于 100nm2;而OBIRCH生成亮点则较为发散,亮点尺寸约大于 750nm2。
与EBAC的区别
EBAC只能针对open类型的interconnect 的问题,侦测阻值需大于1MΩ,若遇高阻抗以至于direct short则需借助 EBIRCH。随着制程缩小,因阻抗造成的性能问题也随之增加,在能够定出问题线路的前提下,EBIRCH 便是非常有力的工具。
更多EBIC/EBAC/RCI/EBIRDH方法请关注德国Kleindiek EBIC Amplifier和 Nanoprobing System。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