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柔統性变革。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布局。2021年,恰逢十四五开局之年,碳达峰、碳中和这两个名词更是被多次提出,那么如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买现碳中和?这中间小不了对温室气体的监测与核算,通过测量温室气体值,实现对碳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计算。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0)、氢氟碳化物 (HFCs)、 全氟化碳 (PFCs)、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碳排放相关产业:钢铁、化工、电解铝、平板玻璃、水泥、石油化工、造纸、其他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
目前针对温室气体的核算方法,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核算:
(1)排放因子法:活动水平(AD)*排放因子(EF)=碳排放量
注:活动水平(AD):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如燃煤用电等
排放因子(EF):单位排放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实测值或默认值
(2)碳质量平衡法:二氧化碳(CO2)排放=(原料投入量*原料含碳量-产品产出量*产品含碳量-废物输出量*厦物含碳量)*44/12
注:44/12是碳转换成CO2的转换系数(即cO2/C的相对原子质量)
(3)CEMS直接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
通过CEMS监测设备对温室气体进行监测,目前在SO2 、NOX、O3、 CO等污染物监测中已广泛使用,针对Co2气体监测,使用红外法可以实现良好的浓度响应。
相关产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