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其他文章>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免疫紊乱可引发抑郁症?

来源:上海陶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2年04月01日 17:35  

免疫失调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跨越了抑郁症传统诊断分类的“断层线”。“断层线”的一边是许多病人被诊断为 MDD。另一边是患者群体在原发性免疫紊乱的情况下表现出严重的抑郁症状,如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病或系统性红斑狼疮,但这些患者不能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而是“共病抑郁症”。”共病抑郁症“对免疫学诊断具有破坏性,因为免疫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抑郁症(与临床炎症相关),并且对常规抗抑郁药无反应。但免疫调节剂可以改善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抗抑郁药物疗效。
    抑郁症的发生   

  • 免疫失调导致抑郁?

有大量证据表明免疫失调和抑郁是相互关联的。如 MDD 与血液和脑脊液(CSF)中促炎细胞因子和急性期蛋白水平升高、适应性免疫反应降低、特异性免疫细胞类型的相对丰度差异、对自身免疫的偏向、小胶质细胞激活增加和其他免疫改变。


促炎细胞因子的升高
 
引起免疫激活会在短期到中期增加抑郁症状的比例。例如,在接受促炎细胞因子干扰素-α (IFNα)治疗的肝炎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在 4-48 周后出现了严重的抑郁症状。在许多 IFNα 治疗后出现重性抑郁发作的患者中,使用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抗抑郁药物可改善这些抑郁症状。另一个例子是,接种伤寒疫苗可使血液中 IL-6 水平升高,并在 24-48 小时内引起短暂的抑郁或烦躁症状。


 抗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抗体 

  • 遗传学与抑郁症

疾病和特定基因 DNA 变异之间的联系暗示了该基因的发病机制。在一项迄今为止 相对大的 MDD 研究中,对 MDD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 AS)基因列表中的 44 个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s) 的通路分析表明。许多与 GW AS 引起的 MDD 显著相关的遗传变异位于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并富集在胎儿、成人脑组织和外周淋巴细胞的表观遗传活性调控位点,这表明 MDD 的遗传风险可能通过适应性免疫系统和 CNS 表型表达。此外,在一项将抑郁症 GW AS 与人脑蛋白质组数据整合的研究中发现,编码嘌呤能受体 P2X7 的 P2RX7 基因变异可能导致抑郁症。

   你是真正的抑郁患者吗?   

  • 生物标志物诊断

许多免疫标记物都有一定的能力来区分有抑郁症的人和没有抑郁症的人,并量化免疫失调的水平。这些标志物包括 CRP、细胞因子水平、全基因组基因表达和特异性 mRNAs 的定量 PCR (qPCR)水平、体外 LPS 刺激细胞因子或基因表达水平和定量免疫细胞计数。 目前患有抑郁症且耐药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或无药物治疗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可以通过 mRNA 转录本与健康对照者和药物治疗期间缓解的患者进行区分。此外,6 种 mRNA (P2RX7、IL1B、IL6、TNF、CXCL12 和 GR) 的表达特征可将抗抑郁药物治疗耐药的患者与那些有反应的患者区分开来,耐药抑郁症患者 IL1B、IL6、TNF 和 FKBP5 mRNA 水平升高,GR 水平降低。 除了蛋白质和基因,抑郁症患者还有更多的白细胞、更多的中性粒细胞、更少的 T 淋巴细胞或 B 淋巴细胞。并且重度抑郁症患者的 Treg 细胞较少,TH1 细胞和 TH17 细胞较多。

 
多种免疫标志物与重度抑郁症(MDD)有关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基于重度抑郁症患者 14 种血细胞类型的绝对计数,有可能识别出“炎症性抑郁症”患者的亚组,其特征是髓样(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或淋巴样细胞(CD4+ T细胞)计数增加,并与 CRP 和 IL-6 水平增加、抑郁严重程度增加相关。 

  • 具有诊断潜力的表型

与抑郁情绪和焦虑相似,快感缺乏在患有各种精神、神经或原发性炎症疾病的个体中也能观察到。在信息学、临床和影像学研究中,有证据表明,快感缺乏、抑郁和作为奖赏处理和动机性行为为基础的中边缘多巴胺回路的功能之间存在联系。 炎症细胞因子已被证明对中边缘多巴胺的传递有直接影响,而多巴胺的传递与为获得奖励而付出努力的意愿降低以及学习奖励的能力降低有关。这种影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多巴胺前体可用性的减少,因为在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神经成像和体内微透析研究表明,炎症细胞因子,如 IFNα,减少了腹侧纹状体的多巴胺释放,与包括快感缺乏和精神运动迟缓在内的抑郁症状有关。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这种效应可以通过使用多巴胺前体左,旋,多,巴来逆转。

 
炎症的神经成像生物标志物

 通过影响动机行为和精神运动活动,炎症对中枢多巴胺能传递的影响可能导致抑郁症患者的身体活动减少,这增加了肥胖和相关代谢紊乱的风险。因为脂肪组织会积极分泌细胞因子,而肥胖与脂肪细胞分泌体的变化有关,这种变化会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进一步导致全身炎症。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药理学和非药理学方法 (例如运动) 阻断炎症对中枢多巴胺能途径和身体活动的影响,可以减少或预防抑郁症状和相关的医学共病。 

   抑郁症带来的影响   
精神症状除了影响抑郁症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外,还表现出相比正常人两到四倍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并在共病心力衰竭、中风和外周动脉疾病期间预后较差。此外,重度抑郁症与生物衰老有关:患者的白细胞端粒长度提前减少(细胞年龄的标志,可以预测几种衰老相关疾病和早期死亡),生理应激和炎症系统中与衰老相关的基因转录和分子分泌模式增加。 

释放细胞因子(il - 1β)

 此外,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以及活性氧(ROS),可能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代谢改变,这在许多情绪障碍患者中很明显,并会导致生物衰老。慢性氧化应激,以 ROS 和活性氮物种升高或谷,胱,甘,肽水平降低为特征,在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相关的双相障碍和其他神经精神或神经免疫障碍患者中,促炎细胞因子对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进而导致活性氧中间体、促炎细胞因子、补体蛋白和蛋白酶的进一步释放,导致慢性炎症状态,从而触发或维持神经退行性过程。这些过程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障碍和发病率进展的基础。 阐明炎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神经可塑性受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预防疾病进展和改善结果的治疗靶点的关键。

    抑郁治疗   
针对免疫失调的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发现和开发需要在精神病学、实验医学、生物标记物和诊断开发以及神经免疫学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多学科合作。大多数免疫调节药物可以改善原发性免疫紊乱患者的抑郁症症状。  一种经测试具有抗抑郁作用的脑内渗透小分子药物是MinocyclineMinocycline通过抑制 T 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迁移或增殖,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和增加抗炎和抗凋亡分子的释放来调节免疫功能。此外,Minocycline通过减弱犬尿氨酸通路的表达,间接降低了犬尿氨酸通路促炎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因子,从而减少神经活性犬肾素代谢物的释放。抑郁症与这些代谢物的失衡有关。

 
Minocycline对犬尿嘌呤通路的多个成分有间接作用

 但大多数抗抑郁药都有一个黑框警告,表明它们可能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suicide念头的风险。最近,抗 IL -17 受体单抗 brodalumab 被批准用于治疗牛皮癣,但其与suicide意念有关。在高危人群中,任何新的免疫靶向治疗对suicide意念的影响都需要量化。


 
免疫调节药物的抗抑郁作用 


   总结   
免疫机制在至少一种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的病理生理学中发挥作用,并为神经精神病学中新的治疗方法和个性化医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线索,最终的目标是改善抑郁患者的治疗效果。此外,免疫系统在其他一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其他神经疾病中也有,病理生理作用。 抑郁症作为一种复杂的疾病,由基因到生活环境多种原因导致。因为我们是有着复杂心理的人类,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复杂而不完,美的世界,所以我们会有抑郁症。希望每一个抑郁患者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相关产品

TNF-α-IN-1

TNF-α-IN-1 is an inhibitor of TNF-α.

IL-17A antagonist 3

IL-17A antagonist 3 is an IL-17A antagonist.

TNF-α (46-65), human

Human TNF alpha (46-65) peptide.

IL-17A inhibitor 1

IL-17A inhibitor 1 (example 24) is an inhibitor of IL-17A.

LMT-28

LMT-28 is an orally active and the first synthetic IL-6 inhibitor. That functions through direct binding to gp130. LMT-28 displays low toxicity and selectively inhibits IL-6–induced phosphorylation of STAT3, JAK2, and gp130.

 

参考资料

1.Drevets, W.C., Wittenberg, G.M., Bullmore, E.T. et al. Immune targets for therapeutic development in depression: towards precision medicine. Nat Rev Drug Discov 21, 224–244 (2022). doi.org/10.1038/s41573-021-00368-1

2.Warden, D., Rush, A. J., Trivedi, M. H., Fava, M. & Wisniewski, S. R. The STAR* D Project result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findings. Curr. Psychiatry Rep. 9, 449–459 (2007).

3. Uher, R. et al. An inflammatory biomarker as a differential predictor of outcome of depression treatment with escitalopram and nortriptyline. Am. J. Psychiatry 171, 1278–1286 (2014).

4. Haroon, E. et al.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resista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95, 43–49 (2018).

5. Miller, A. H. & Raison, C. L. The role of inflammation in depression: from evolutionary imperative to modern treatment target. Nat. Rev. Immunol. 16, 22–34 (2016).

6. Branchi, I. et al. Brain-immune crosstalk in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Eur. Neuropsychopharmacol. 45, 89–107 (2020).

7. Felger, J. C. Role of inflammation in depression and treatment implications. Handb. Exp. Pharmacol. 250, 255–286 (2018).

8. Khandaker, G. M., Pearson, R. M., Zammit, S., Lewis, G. & Jones, P. B. Association of serum interleukin 6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childhood with depression and psychosis in young adult life: a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JAMA Psychiatry 71, 1121–1128 (2014).

9. Bell, J., Kivimäki, M., Bullmore, E., Steptoe, A. & Carvalho, L. Repeated exposure to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risk of new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older adults. Transl. Psychiatry 7, e1208 (2017).

10. Chiu, W., Su, Y., Su, K. & Chen, P. Recurr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after interferon-induced depression. Transl. Psychiatry 7, e1026 (2017).

11. DNelson, M. R. et al. The support of human genetic evidence for approved drug indications. Nat. Genet. 47, 856–860 (2015).

12. Wray, N. R.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es identify 44 risk variants and refine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major depression. Nat. Genet. 50, 668 (2018).

13. Bull, S. et al. Functional polymorphisms in the interleukin-6 and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s, and depression and fatigue induced by interferon-α and ribavirin treatment. Mol. Psychiatry 14, 1095–1104 (2009).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