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技术参数>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实验用品的灭菌方法有哪些?

来源: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021年09月28日 11:08  

                   实验用品的灭菌方法有哪些?



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皿、三角瓶、吸管、试管、过滤器必须*灭菌,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

 

一、实验用品的灭菌

 

1、高压蒸气灭菌。高压蒸气灭菌用121℃蒸气压力灭菌20-30min即可。高压蒸气灭菌后, 玻璃器皿上常常带有水珠,可再用烘箱烘干。


2、干热灭菌干热灭菌用烘箱。通常于150-160℃灭菌2小时。温度不可过高,超过180℃时棉塞和纸张易烤焦起火。器皿放入烘箱之前必须是干燥的,以免引起玻璃的破碎。器皿在烘箱内不宜过满,应留有一定的空隙。温度应从室温逐渐升至所需温度。结束后也应逐步降温直至低于60℃时才可开门取出灭菌的器皿,否则玻璃可能因突然遇冷而破碎。

 

二、培养基的灭菌

 

培养基的灭菌可用湿热灭菌或过滤灭菌。湿热灭菌有高压蒸气灭菌和常压蒸气灭菌两种。


1、高压蒸气灭菌在高压蒸气灭菌器中进行,利用提高蒸气压力而使温度增高的作用,因而提高了蒸气灭菌效力。蒸气压力和温度关系见表11-2。


上表所列的温度是饱和蒸气压力下的温度。但如高压蒸气灭菌器中的空气未排净,那么实际温度就达不到应有的温度。例如,*不排除灭菌器中的空气,当表压为1kg/cm2,实际温度仅为100℃;如排除灭菌器中1/2的空气,当表压为1kg/cm2气实际温度仅为112℃。因此使用高压蒸气灭菌时务必将其中空气全部排除,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一般培养基灭菌时大多使用1kg/cm2,15~20·min。如灭菌器中装填较满、培养基装量较大(1L以上)或培养基污染杂菌较多(如蚨皮)时,可适当延长灭菌时间达30min。个别情况下可用1 kg/cm2以上的蒸气压力灭菌。培养基中如含有高温时易分解破坏的物质(如某些含糖培养基),可采用较低的压力,如0.6~0.8kg/cm2。配制这种培养基时应尽量减少杂菌污染。所用的试管或三角瓶及其棉塞应先行灭菌。培养基中其他的耐热成分也可先行高压灭菌。加入不太耐热组分,分装后再用较低压力灭菌。


2、常压蒸气灭菌也称作间歇蒸气灭菌,用于在100℃以上易千破坏的培养基的灭菌,如牛奶、明胶等。常压蒸气灭菌也就是用蒸气蒸。在灭菌器中温度升到100℃时,在不加压力的情况下使水保持沸腾,即保持lOO℃30 min。取出灭菌的培养基,放室温或保温箱中。第二、三日连续如上法于100℃各灭菌30min即可。细菌的营养体可在可在第二日的100℃30min杀死。第三日再将少数残留的细菌杀死,这样可达到*灭菌的目的。


3、过滤灭菌用于不能用热灭菌的培养基, 如某些易破坏或易挥发的物质。常用的除去细菌的过滤器有赛氏过滤器和微孔膜过滤器。这两种过滤器的形式大致相同,只是过滤板不同。过滤细菌用的赛氏过滤器的规格为EK,微孔膜的规格为0.22~0.45μm。使用前,将过滤器连同吸滤瓶等按无菌操作的要求装好,用纱布包好,高压蒸气灭菌。使用时用真空泵抽气吸滤,不可将漏斗中的液体抽干。使用过的滤板需弃去。有的微量物质,如指示剂颜色等可能被滤板吸附,从培养基中损失掉。赛氏过滤板尤其易吸附微量物质,使用时应注意。


本文节选自《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第十一章。

实验用品的灭菌方法简介!_看图王.jpg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拥有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超低温冰箱,生物安全柜等仪器设备可进行对微生物分离、鉴定等常规的分子实验研究。对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积极的面对社会乃至国外收集保藏提供微生物菌种资源。在保证生物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为工农业生产、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科研教育提供微生物物种资源、基因资源、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服务。


除此之外,我们还拥有对菌种、细胞、培养基、配套试剂等产品需求者的极优质服务,对购买项目的前期资料提供,中期合同保证,后期货物跟踪到最终售后的确保项目准确到位,都有相关人士进行维护,确保您在微生物菌种查询网中获得服务!也正因为此,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国内外多家研制单位、生物制药、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科研院所院校、化工企业有着良好、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