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解决方案>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地下停车场一氧化碳检测仪方案案列

来源:深圳市东日瀛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1年04月01日 19:30  

 现如今随着私家车辆及地下车库的普及,私家车数量激增,在地下停车场这种密闭环境,车辆进出比较频繁, 排放的尾气不易排出,极易积累大量CO气体,导致停车场内弥漫着呛鼻的气味。特别是汽车处于怠速状态打开车内空调外循环,一氧化碳会随着空气的交换加速进入汽车内即使只打开汽车内循环,沉积在地下车库的一氧化碳也会通过汽车缝隙慢慢渗透进汽车内,损害人体健康其导致的中事件频频出现在新闻和身边。

 国家为了降低事故的发生及对生命安全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对地下车库一氧氧化碳检测系统也开始要求,如《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8.6.3条规定:"设有机械通风的地下车库应对CO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对于一氧化碳气体如何检测、设计及安装,是很多民建设计院和工程公司所从未涉及过的。这次东日瀛能就从专业有毒气体检测仪制造商的角度,来详细解释下如何设置方案及合理安装地下车库一氧化碳CO检测仪

我们要了解一氧化碳对我们的危害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对吸入对人体有十分大的伤害。它会结合血红蛋白生成碳氧血红蛋白导致人缺氧。常见的一氧化碳中毒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头晕, 疲劳和虚弱的感觉,暴露在一氧化碳中可能严重损害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会有后遗症。根据测试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

① 达到50ppm,健康成年人可以承受8小时。

② 达到200ppm,健康成年人2~3小时后,轻微头痛力。

③ 达到400ppm,健康成年人1~2小时内前额痛,3小时后威胁生命。

④ 达到800ppm,健康成年人45分钟内,眼花、恶心、痉挛,2小时内失去知觉,2~3小时内死亡。

为了排除隐患,研发人员对一氧化碳进行的系列研究,仪器仪表出品了在线式一氧化碳检测仪用于在地下停车库场合,便于浓度超标发出声光及报警,让人员采取安全措施,防止中毒事件发生。

在线式(固定式)一氧化碳CO检测仪(SK-600-CO);检测气体为单一气体,通常地下库会检测一氧化碳 CO 气体检测范围根据上述资料一般常见的量程为: 0-200ppm内,分别率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去选定,扩散式安装有利于传感器的敏捷度,遥控远程调节数据,免开盖操作,更便捷。地下停车库检测仪设备数量较多,建议为总线制接线方式也就是RS485。这样大大节约了成本,也让整个工程度大大减少了很多麻烦。为了产品更智能和便捷化,我公司推出了气体主机报警器集成系统(SK6500系列),液晶7寸显示,数据方便导出报警记录,更直观的查看数据,浓度一单超标,主机控制器会发出报警声,这样在值班室,监控室通过主机就能知道哪个探头发出了报警信号。

根据东日瀛能案列经验,使用方或者经销商提供CAD图纸,达到更好的实际数量和设计图稿,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地下车库一氧化碳的产生地下车库一氧化碳的产生主要源自于汽车发动机,当发动机怠速运行时,由于汽油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含有大量CO的尾气。地下车库属于密闭环境,车辆进出比较频繁,所排放的尾气也不易排出,极易积累大量CO气体,导致地下车库内弥漫着呛鼻的气味,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地下车库应配有送、排风系统,用新鲜空气进行置换;不必担心,东日瀛能检测系统帮你解除一系列隐患,输出开关量输出,通过继电器控制排风扇,从而当停车场一氧化碳CO检测仪浓度超出低报值,我们将通过开关量打开相对应的风机等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

 

地下车库安装CO检测系统的意义

定期排风保证地下车库内一氧化碳浓度低于危害水平;

根据地下车库内一氧化碳浓度进行排风,避免排风频率过高导致的能源浪费。

 

CO探测器的设计与安装

对于地下车库CO探测器的设计、安装方式,目前尚无国家规范,其设置主要是根据《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2009)中的规定“有毒气体检测器距释放源不宜大于1m”。CO探测器的数量设置主要根据防火分区、面积大小等因素来酌情考虑,一般300m²~400m²左右一个,安装高度建议距地面1.3m左右为;以下是东日瀛能以往安装示例图,可以借鉴参考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