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解决方案>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高校实验室如何去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

来源:上海默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1年01月05日 14:43  

GFP是什么?GFP 绿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ortein,GFP)
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类存在于包括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当受到紫外或蓝光激发时,发射绿色荧光。其特点在于:它产生荧光无需底物或辅因子,发色团是其蛋白质一级序列固有的来源于水母的氨基酸残基组成。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很稳定,无种属限制,已在多种动植物细胞中表达成功并产生荧光。GFP 的荧光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另外GFP 的检测十分方便,而对细胞的伤害小。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发光特性:
GFP吸收的光谱峰值为395nm(紫外),并有一个峰值为470nm的副吸收峰(蓝光);发射光谱峰值为509nm(绿光),并带有峰值为540nm的侧峰(Shouder)。虽然450~490nm只是GFP的副吸收峰,但由于该激发光对细胞的伤害小,因此通常多使用该波段光源(多为488nm)。此外,GFP的光谱特性与荧光素异硫氰酸盐(FITC)很相似,两者通常共有一套滤光片。GFP荧光极其稳定,在激发光照射下,GFP抗光漂白(Photobleaching)能力比荧光素强,特别是在450~490nm蓝光波长下稳定。类似的,GFP融合蛋白的荧光灵敏度远比荧光素标记的荧光抗体高,抗光漂白能力强,因此适用于定量测定与分析。由于GFP荧光的产生不需要任何外源反应底物,因此GFP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活体报告蛋白,其作用是任何其它酶类报告蛋白*的。但因为GFP不是酶,荧光信号没有酶学放大效果,因此GFP灵敏度可能低于某些酶类报告蛋白,比如萤火虫荧光素酶等。

荧光蛋白激发光源的主要产品应用:
检测转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红色荧光蛋白(DsRed)基因植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拟南芥
检测转GFP、DsRed基因动物:小鼠、兔子、猴子等;
检测转GFP、DsRed基因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等;
检测GFP、DsRed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常规观察方法有三种:
1.荧光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ce microscope) : 荧光显微镜是以紫外线为光源, 用以照射被检物体,使之发出荧光,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的形状及其所在位置。荧光显微镜用于研究细胞内物质的吸收、运输、化学物质的分布及定位等。 细胞中有些物质,如叶绿素等,受紫外线照射后可发荧光;另有一些物质本身虽不能发荧光,但如果用荧光染料或荧光抗体染色后,经紫外线照射亦可发荧光,荧光显微镜就是对这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工具之一。目前在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显微镜在实验室普及,但不足的是必须采集叶片或动物切片进行观察,对培养的标本进行破坏,无法进行活体观察。

2.紫外光源
采用紫外光源(又叫紫外线灯、黑光灯)观察也非常方便,但如果观察植物,植物叶片的叶绿色在紫外线灯下也会发出荧光,对gfp发出的荧光也会产生干扰,另外,标本长时间在紫外光源照射下对GFP标本组织也会造成破坏。

3.便携式GFP激发光源
采用便携式GFP激发光源(又叫荧光蛋白观测镜)是便捷、方便的观察方法,因GFP在470nm有一个很高的吸收峰,采用 470nm激发光源能够激发GFP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在观察gfp荧光时,因为激发光为强烈的蓝色光线,佩戴专业的观察眼镜才能观察到清晰的荧光信号。推荐使用美国LUYOR-3260便携式激发光源。因此,使用便携式GFP激发光源为方便有效的观察办法。

下面为您推荐LUYOR-3415RG双波长荧光蛋白激发光源
LUYOR-3415RG双荧光蛋白观察灯的产品优势:
1.大功率输出,无需暗室,也可轻松激发荧光。
2.检测效率高,黑暗中检测一目了然
3.LED寿命50000h,且系统稳定,可长时间使用 
4.直接检测,而无需用底物显色,所以安全,对被检测对象无伤害

LUYOR-3415荧光蛋白激发光源的物理技术参数:
波长:可任意选择2种波长:365nm,400nm, 450nm, 485nm,520nm
质量:净重0.9kg,毛重:4kg,尺寸:180x200mm(长x高),头部直径120mm。
功率:单波长15w,总功率27w。
输入电压:交流100-260v,频率50/60Hz。
包装箱尺寸:400x300x150mm(长x宽x高)
距灯150mm处照射直径为180mm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