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固废法)正式施行。从1995年制定到新固废法施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一共经历了5次修订,后一次修订的新固废法可以说具有“严格的制度、严密的监管、严厉的打击”。新固废法的施行意味着我国固体废物治理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对固体废物的检测也有了新要求。
固体废物是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都可以归入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成分复杂、种类繁多,不仅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还会影响公共卫生环境,危害居民健康。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巨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上升,2019年337个城市的生活垃圾已经超过3亿吨,“垃圾围城”的问题愈加严重。与此同时工业废弃物和农村生活垃圾的问题也同样突出。
解决固体废物问题不但需要大力发展垃圾分类回收、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保行业,而且更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减少垃圾产生量,逐步禁止固体废物进口,从源头缓解固废问题。在解决固废问题的过程中,分析检测仪器在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类回收是固废处理的D一步。传统的垃圾分类回收方法,特别是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主要依靠人工进行。近几年,垃圾自动分类技术开始发展。在各地开始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政策之后,AI图像识别技术成为日常生活中帮助人们进行垃圾分类的好助手。在专业的垃圾分类领域,高光谱成像技术是解决垃圾智能分类问题的重要发展方向。高光谱成像不仅能记录垃圾的空间信息,还能获得垃圾的反射率光谱信息,与识别分类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就可以对垃圾进行识别与分类,而且可以实现大量多种垃圾的同时快速检测。
垃圾处理行业要求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无论是卫生填埋、堆肥还是焚烧,都需要对处理后的产物进行检测,保证经过处理的固体废物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垃圾焚烧发电厂需要对废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汞、二噁英类、一氧化碳以及镉、等污染物的浓度进行监测;垃圾填埋场不仅需要监测渗沥液的pH、氟化物、硫化物、可吸附有机卤素等项目,还需要对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等环境进行监测;垃圾堆肥需要通过检测确保肥料的安全性,同时也需要利用监测技术达到更好的堆肥效果。除了垃圾处理行业,政府监管部门也需要利用检测技术对相关企业进行监管。
在禁止固体废物进口的工作中,海关首先需要通过对样品的分析检测进行固体废物属性鉴别,判断进口物质、物品是否属于固体废物以及判断其所属固体废物类别。检测项目包括样品的主要成分及含量、主要物质化学结构以及外观特征、物理指标等。
新固废法施行之后,对固体废物的监管愈加严格,对固废管理不合规的处罚力度也在加大。这对垃圾处理企业和环保部门的监测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的监测仪器行业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来源: 互联网
青岛路博tiffany
青岛路博LB-1080 固定污染源综合取样管 (硫酸雾、氟化氢、氯化氢、铬酸雾)
LB-1080型固定污染源综合取样管
一、仪器简介:
LB-1080型固定污染源综合取样管是我公司为固定污染源硫酸雾、氟化氢、氯化氢、铬酸雾采样精心设计的采样设备。具有一体化全程加热烟枪,高效加热保温箱,适应多种吸收瓶等特点。固定污染源综合取样管使用时独立供电,温控一体,可兼容市场上各个厂家的烟尘采样器。
二、执行标准:
《HJ544-2016固定污染源废气 硫酸雾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688-2013固定污染源废气 氟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548-2016固定污染源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T29-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铬酸雾的测定 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三、仪器特点:
一体化全程加热烟枪,前端可放置3#滤筒,加热盒内可放置聚四氟乙烯材质滤膜夹。外管采用高防腐不锈钢材料,内管采用钛合金材料,外形美观。
取样管和加热盒为分体式结构,根据不同采样需要可自由选择管路连接方式。
高效水浴箱,适用多种吸收瓶。
取样管采用220V交流供电,升温快,效率高。
具有自动加热恒温,能对颗粒态、蒸汽态和气态硫酸雾、氟化氢、氯化氢、铬酸雾进行采集。
多功能组合型采样枪,包含烟温及皮托管测流速功能。
四、仪器参数:
吸收瓶规格: 250ml冲击瓶
采样管长度: 1.2m
采样嘴直径: Φ4.5/Φ6/Φ7/Φ8/Φ10/Φ12
恒温温度: 取样管前端(180±5)℃,加热盒(120±5)℃(可根据需要在温控器上设置)
升温时间: <20min
加热方式:加热丝加热
电 源: AC220V
功 耗: <350W
重 量: 约7.5kg
工作环境温度: (-20 ~ 300)C
工作环境相对湿度: ≤85
大气压力:80kPa ~ 105kPa
本产品是普通型采样器(非防爆型)。禁止在防爆场地使用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