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型DNA损伤彗星检测*试剂盒产品说明书(中文版)
主要用途
通用型DNA损伤彗星检测*试剂是一种旨在采用组织细胞碱性凝胶电泳,在电场环境下,损伤变性的DNA片段迁移形成特定的形态,即DNA移动尾巴,来进行体外评价和半定量分析DNA损伤程度的而经典的技术方法。该技术经过精心研制、成功实验证明的。其适用于新鲜动物细胞、组织、血液、骨髓等样品的DNA损伤研究,包括DNA链断裂、氧化性碱基损伤、DNA剪切损伤、DNA交联、DNA修复等,应用于环境和药物毒理学、放射学、氧化应急反应等研究。产品严格无菌,即到即用,性能稳定,操作简便,重复一致。
技术背景
彗星检测技术(Comet assay),又称为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技术(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assay;SCGE)或微凝胶电泳检测技术(microgel electrophoresis assay),是基于变性切离的DNA片段,在电场的影响下,从细胞中移出的原理,而完整的超螺旋DNA仍然保持在细胞核内。通过凝胶电泳,呈现出分子迁移图形,形成彗星拖尾(comet tail)现象,即完整DNA的细胞染色体为“头”,而松散和断裂的DNA为“尾”,以此评价DNA损伤程度。这是分析单一细胞DNA链断裂的敏感方法之一。其技术方法的基本步骤是:*,细胞固定包埋在凝胶里;第二,细胞裂解处理;第三,DNA变性处理;第四,电泳迁移;第五,染色和图像分析。由此观察DNA迁移形态,进行体外检测,成为细胞DNA损伤研究的基本手段。其中电泳条件将决定检测的敏感程度。碱性电泳(alkaline electrophoresis)为常规电泳检测,可以检测单链DNA断裂、双链DNA断裂、大部分无嘌呤核酸位点(apurinic site)和无嘧啶核酸位点(apyrimidic site)、碱不稳定DNA结合物(alkali-labile DNA adduct)等DNA损伤。
产品内容
胶体液(Reagent A) 3毫升
基质液(Reagent B) 10毫升
清理液(Reagent C) 20毫升
裂解液(Reagent D) 200毫升
电泳液(Reagent E) 500毫升
中和液(Reagent F) 200毫升
染色液(Reagent G) 1毫升
产品说明书 1份
保存方式
保存 染色液(Reagent G)在-20℃冰箱里,避免光照;其余的保存在4℃冰箱里;有效保证6月
用户自备
无离子水:用于稀释电泳缓冲液
磨砂载玻片和盖玻片:用于放置样品进行微凝胶电泳的器材
电泳槽:用于微凝胶电泳的装置
恒温培养箱或恒温水槽:用于孵育反应
1.5毫升离心管:用于样品操作的容器
90 mm培养皿:用于样品处理、染色等的容器
荧光显微镜:用于观察细胞彗星现象
实验步骤
一、 琼脂载玻片准备
1. 准备1张*磨砂载玻片,磨砂面朝上
2. 将 胶体液(Reagent A)置于微波炉里加热溶化(注意:避免溢出)
3. 放进45℃恒温水槽孵育10分钟
4. 移出100微升 胶体液(Reagent A)到载玻片中间
5. 盖上洁净的盖玻片
6. 轻压盖玻片5分钟,确保胶体液铺展
7. 放进4℃冰箱里备用
二、 样品准备
实验开始前,将 基质液(Reagent B)置于微波炉里加热溶化,然后放进45℃恒温水槽备用。然后进行下列操作。
1. 准备好新鲜培养细胞、组织样本、血液样品等 (1 X 105细胞)
2. 移入到1.5毫升离心管
3. 放进4℃微型台式离心机离心10分钟,速度为300g
4. 小心抽去上清液
5. 加入1毫升 清理液(Reagent C),混匀颗粒群
6. 移取20微升到新的1.5毫升离心管
7. 加入180微升在45℃恒温水槽里的 基质液(Reagent B)
8. 用枪头上下抽吸混匀
9. 用大拇指推动移走上述制备的载玻片上的盖玻片
10. 即刻移取75微升细胞基质混合液到载玻片上
11. 用新的盖玻片盖上
12. 轻压盖玻片5分钟,确保细胞基质混合液铺展
13. 放进4℃冰箱里冷却10分钟,直至胶体凝结,避免光照
14. 用大拇指推动移走盖玻片
15. 将载玻片放进9cm培养皿
16. 加入10毫升预冷的 裂解液(Reagent D)
17. 放进4℃冰箱里孵育60分钟
18. 倒去裂解液
三、 凝胶电泳
1. 移出25毫升 电泳液(Reagent E)到250毫升三角烧瓶里
2. 加入225毫升无离子水,充分混匀后,标记为 电泳工作液
3. 加入10毫升 电泳工作液到上述9cm培养皿
4. 室温下孵育30分钟
5. 倒去电泳工作液
6. 将载玻片置于(具有温度控制的)水平电泳槽里
7. 加入适量的 电泳工作液到电泳槽里,恰好在载玻片之上
8. 插上电源,设定电压25伏
9. 在4℃环境下,电泳30分钟
10. 断开电源,取出载玻片
11. 放进无离子水里浸润2次,每次1秒
12. 放进9cm培养皿
13. 加入10毫升 中和液(Reagent F)
14. 在4℃冰箱里孵育5分钟
15. 倒去中和液
16. 空气中晾干
四、 染色分析
1. 加上50微升 染色液(Reagent G)
2. 盖上新的盖玻片
3. 室温下孵育5分钟,避免光照
4. 即刻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记录:激发波长546nm;散发波长590nm
5. 室温下避光保存,如果重新观察,可以重复实验步骤1至4
6. 分析参数:
1) 形态指标,即拖尾率目测计量(comet%)。根据荧光图像是否象彗星一样头尾分明将其分为彗星样细胞和非彗星样细胞,计数一定量细胞中彗星样细胞所占的比例,即彗星样细胞发生率(comet%),估计 DNA 的损伤程度。通过镜下观察,计数50至100个细胞,直接得到,方便实用。
2) 距离指标,即直接在显微镜下或在照片上测出彗星的一些长度数值。
(1) 尾长(Tail Length;µm):沿电泳方向尾部zui远端与头部中心间的距离(迁移距离)――距离越长,DNA损伤越严重
(2) 总彗星长度(comet length;µm):从头至尾,电泳方向上的zui大长度――长度越大,DNA损伤越严重
(3) 尾长与头部直径比值:沿电泳方向尾部zui远端与头部中心间的距离与头部直径之比――比值越大,DNA损伤越严重
3) 强度指标,即DNA含量
(1) 头部和尾部荧光百分比:尾部总荧光强度与头部总荧光强度的比值——百分比越高,DNA损伤越严重
(2) 尾部和总彗星荧光百分比(Tail DNA%): 检测500个细胞
等级 | Tail DNA% | DNA损伤程度 |
0 | < 5 | 无损伤 |
1 | 5-20 | 轻度 |
2 | 20-40 | 中度 |
3 | 40-95 | 重度 |
4 | > 95 | * |
4) 矩类指标,构建距离、强度的平均关系数值
(1) 尾矩(tail moment;TM),又称为Olive tail moment(OTM):尾部 DNA 占总 DNA 的百分比与头、尾部中心间距的乘积,单位为µm%或µm tail fraction
(2) 彗星矩(comet moment;CM):以头部中心点为零点,沿电泳方向将彗星按一定的间隔分成若干个区域( 80 个),分别测定每个区域的荧光强度乘以该区域中心距零点的距离除以彗星总荧光强度
7. 构建DNA损伤程度和药物处理剂量(dose)或时间(time)曲线
注意事项
- 本产品为20次操作
- 操作时,须戴手套
- 整个操作,建议在暗光下进行
- 建议使用新鲜培养的动物细胞、组织、血液等;细胞量为105细胞/毫升
- 可以使用100微摩尔过氧化氢或25微摩尔高锰酸钾冰上孵育10分钟预处理样品作为阳性对照
- 操作时小心轻柔,避免胶体脱位
- 电泳温度过高,会造成胶体脱位
- 电泳时,电压25伏为佳,建议控制电泳液量达到要求
- 细胞DNA损伤彗星图像如下(400倍)
- 本公司提供系列DNA损伤检测分析试剂产品
质量标准
- 本产品经鉴定性能稳定
- 本产品经鉴定重复性好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