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上市丨常见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肿瘤标志物(Tumormarker, TM) 是指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机体因肿瘤而异常产生和(或)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自20世纪60年代,甲胎蛋白(AFP) 及癌胚抗原(CEA) 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检验后,肿瘤标志物的概念已被医学界普遍接受,目前已知的肿瘤标志物达上百种,并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判断等领域。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已逐渐成为肿瘤早期诊断研究的热点。
肿瘤标志物被用作正常生物过程以及疾病状态的指标,但是它们的器官特异性和准确性又使得这个问题变得复杂。本文涵盖了一些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及胰腺癌等,以及一系列用于诊断、监测及预后的新型或已获批的生物标志物,为您的实验提供帮助,文末还附有Bioss针对不同肿瘤标志物全新推出的即用型IHC KIT 2.0版本供您选择。
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现有研究表明乳腺癌的演变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引起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包括激素作用、遗传因素、辐射、精神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长期作用导致乳腺上皮细胞突变、癌变、发展和转移。
乳腺癌常用肿瘤标志物
内分泌治疗是ER+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优先使用的治疗手段,但几乎所有的ER+乳腺癌患者在内分泌治疗过程中都会发生耐药现象,耐药机制包含雌激素受体α基因(ESR1) 获得性突变、CDK4/6组成性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等多种因素。其中,最常见的要数ESR1基因激活突变。未经治疗的原发乳腺癌患者中ESR1突变率仅为3%,而在接受过芳香酶抑制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ESR1突变比例大大升高。
ESR1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位于LBD的D538G(36%) 和Y537S(14%),Y537C、L536H、E380Q等突变位点也被陆续检出,明确ESR1突变情况,动态监测ESR1突变状态有助于预测疾病进展,为内分泌药物选择提供参考。
综合现有证据,ESR1突变是ER+乳腺癌继发性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作为转移性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新兴临床生物标志物,ESR1基因突变状态对指导乳腺癌临床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1月27日,FDA根据EMERALD研究结果批准口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 elacestrant用于既往内分泌治疗后进展的ER阳性、HER2阴性、雌激素受体α基因(ESR1) 突变晚期乳腺癌患者。目前针对ESR1突变的潜在治疗药物及靶点仍在不断探索中,如GDC-9545、AZD9496、GDC-0810等口服SERD药物正在临床研究及审批中。
肿瘤Cav1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价白蛋白紫杉醇(nab-P) 联合吉西他滨疗效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主要原因是Cav1在nab-P转运中的作用。nab-P以人血白蛋白作为药物载体,与细胞膜上的白蛋白受体gp60结合,激活Cav1形成的囊泡穿过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之后与肿瘤组织中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性蛋白(SPARC) 结合进入肿瘤细胞,使紫杉醇在肿瘤组织中累积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中,Cav1表达很低,从而影响白蛋白紫杉醇的转运,这可能是白蛋白紫杉醇在该人群中疗效差强人意的原因之一。
常用的MEC标志物还有p63/p40、CK5/6、钙蛋白和CD10等,每个标记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敏感性及特异性,在乳腺病变的诊断中常常使用的是一组肌上皮标记物,而不是单个肌上皮标记物。据《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诊断共识(2022版)》及《免疫组织化学在乳腺病理中的应用共识(2022版)》所述,在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和乳头状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推荐选择性联合使用ER、CK5或CK5/6、CK14、CK17、34βE12、P63、SMA、Calponin、SMMHC、AR等标志物;在原位癌与浸润癌的鉴别及诊断中,则推荐选择性使用P63、SMA、MSA、Calponin、SMMHC、CK5、CK14、CK17、34βE12、P-cadherin等标志物。
验证数据




新品上市-乳腺癌标志物即用型IHC Kit产品
其他癌症标志物即用型IHC Kit 产品
受篇幅限制,本次常见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就先分享到这里。如果您还想更深入的了解相关问题,可以继续关注本系列后续文章。Bioss供应科研使用的高品质IHC抗体及配套试剂,为您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如果您在使用我们的产品时出现任何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Bioss资深IHC实验专家将为您全面讲解,深度分析,帮助您轻松解决IHC的“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