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盘锦PLC模块总代理
内齿轮副的负啮合现象内齿轮副或插齿刀与齿轮坯的啮合,若其啮合角a′(或a0′)<0称负啮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结果是,两齿轮(或刀具与齿坯)的基圆不相交,没有公切线,这对渐开线齿轮形不成啮合线,无法正常工作。所以负啮合现象不允许产生,于是必须满足条件a′(或a0′)>0,这时:
渐开线内齿轮副几何尺寸图标注着渐开线内齿轮副各个尺寸和名称(可用代号表示),并能明显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啮合图。
内齿轮副的过渡曲线干涉
内齿轮副在啮合过程中,由于设计不当,小齿轮的齿顶可能和内齿轮的过渡曲线相接触,这样就破坏了共轭啮合条件,这种现象称内齿轮副的过渡曲线干涉(图6-49)。不产生过渡曲线干涉的条件是:内齿轮渐开线齿廓终止点的压力角应大于或等于其齿廓工作段终止点处的压力角,于是:
为避免这种干涉,可采取增大内齿轮径向变位系数、减小齿顶高等措施。
内齿轮渐开线齿廓终止点的压力角
目前,渐开线内齿轮多用插齿刀加工,如图6-50所示插齿刀从B2点开始切制内齿轮齿廓,至B1点结束,切制出全部渐开线齿廓部分,B1点到齿根曲面之间为过渡曲面部分,其分界点B1,称内齿轮渐开线齿廓终止点,该点处压力角称终止点压力角。内齿轮渐开线齿廓终止点的压力角为:
内齿轮副的齿廓重迭干涉
内齿轮副在啮合过程中,由于两相啮齿轮齿数差过少,可能发生啮合终了,小齿轮齿顶在退出内齿轮齿槽时,与内齿轮的齿顶碰触(图6-51),这种干涉现象称内齿轮副的重迭干涉。其结果是内齿轮副不仅不能正常啮合,而且也不能实现正常安装。若小齿轮为插齿刀,则产生重迭切削干涉,内齿轮产生顶切。故重迭干涉必须避免。
重迭干涉产生的原因是一对轮齿在啮合过程中,另一对轮齿出现渐开线齿廓相交现象,显然,两齿轮顶圆出现相交以前,齿廓不出现相交现象是避免重迭干涉的条件。由图6-51b可知,其具体条件是∠ao2P≥∠Mo2P。于是可导出不发生重迭干涉的校核公式为:
由式可知影响重迭干涉的主要因素是(z2-z1),其值越小越易出现重迭干涉,(z2-z1)≥10则不出现重迭干涉。(若z2-z1较小时。为避免重迭干涉,必须增大内齿轮的径向变位系数,使啮合角a′增大。或者减小齿顶高系数。
重迭干涉,有的文献称齿顶碰角干涉,余摆线干涉;齿顶干涉,次摆线干涉,第二类干涉等。本书建议用齿廓重迭干涉这个名词较为合理。
内齿轮副轴向装配干涉
当产生重迭干涉时,内齿轮副两齿轮不能沿轴向相配安装,这种在轴向相配安装时产生的齿顶碰触现象,称轴向装配干涉。
径向干涉内齿轮副的两个相配齿轮,当齿数差过少时,当把小齿轮从内齿轮的中心位置,径向安装到啮合位置的过程中,若图6-52所示y>x,将产生齿顶碰撞现象,小齿轮无法进入啮合位置,这种现象称径向干涉。如果小齿轮是插齿刀,则要产生径向进刀顶切。
为了避免这种干涉,可采用增大压力角,减小齿顶高系数,增大齿数差z2-z1及增大内齿轮径向变位系数等措施。
见“径向进刀顶切"。
径向进刀顶切
插齿刀切削内齿轮时(图6-52),在径向进刀过程中,插齿刀的齿顶到中心线的距离y,若大于被加工的内齿轮的齿顶到中心线的距离x,则刀具齿顶和被加工内齿轮的齿顶发生碰触,产生切削干涉,齿轮齿顶被多切去一部分金属,这种现象称径向进刀顶切。不产生进刀顶切的条件是(x-y)min≥0,由该条件可导出相应的不产生径向进刀顶切的计算式。
为避免径向进刀顶切,可采取增大齿形角,减小齿顶高系数,增大变位系数(包括径向或切向),增多齿数差(z-z0)等办法。应特别注意,z-z0之值越小,越易产生径向进刀顶切,而不受齿数绝对值多少的影响。所以当z-z0之值较小时,要校核是否发生径向进刀顶切。
内齿轮副径向装配干涉
在内齿轮副产生径向干涉的情况下,不能实现径向相配安装。这种在径向安装过程中产生齿顶碰触的现象,称径向装配干涉。其实质即径向干涉。
插齿刀切制内齿轮时的顶切
插齿刀切制内齿轮时,由于齿轮齿顶圆越过刀具基圆上的啮合极点,产生顶切,此称为展成顶切(曾称范成顶切);另外由于进刀过程中,刀具齿顶可能与齿轮齿顶相遇,形成顶切,此称为径向进刀顶切。这就是插齿刀加工内齿轮时可能出现的两种顶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