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品牌分类
-
Kaddiz蓄电池 STKPOWER蓄电池 凯鹰蓄电池 汤浅蓄电池 友联蓄电池 耐持蓄电池 风帆蓄电池 复华蓄电池 冠通蓄电池 ULTRACELL蓄电池 大华蓄电池 爱斯德蓄电池 日本NPC蓄电池 KMT蓄电池 ALLWAYS蓄电池 奥斯达蓄电池 科威达蓄电池 博牌蓄电池 OTP蓄电池 菲斯特蓄电池 施耐德蓄电池 赛力特蓄电池 凤凰蓄电池 克雷士蓄电池 戴思特DESTE蓄电池 力普蓄电池 太阳神蓄电池 京科蓄电池 稳定牌蓄电池 LIBOTEK蓄电池 ANJING蓄电池 CTP蓄电池 桑特蓄电池 AOPUERSEN蓄电池 九能蓄电池 美赛弗蓄电池 SUNSTK蓄电池 FENGSHENG蓄电池 LUOKI蓄电池 WANTE蓄电池 奥特多蓄电池 拉普特蓄电池 聚能蓄电池 环宇蓄电池 RGB蓄电池 康迪斯蓄电池 万松蓄电池 CTD蓄电池 淞森蓄电池 SAVTNK蓄电池 理士蓄电池 奥克蓄电池 CDP蓄电池 优比施蓄电池 KE蓄电池 大力神蓄电池 骆俊蓄电池 赛能蓄电池 ZHAOAN蓄电池 威博蓄电池 金兰盾蓄电池 DESTE蓄电池 诺华蓄电池 SUNEOM蓄电池 VAT蓄电池 Leert蓄电池 三瑞蓄电池 鸿贝蓄电池 欧姆斯蓄电池 蓄电池 BTB蓄电池 KEMA蓄电池 泰斯特蓄电池 科力达蓄电池 OTE蓄电池 强势蓄电池 其间蓄电池 STK蓄电池 新源蓄电池 双胜蓄电池 GEB蓄电池 电力士蓄电池 中达电通蓄电池 派士博电池 拓普沃蓄电池 莱力蓄电池 奥亚特蓄电池 KOKO蓄电池 银泰蓄电池 昕能蓄电池 匹西姆蓄电池 恒力蓄电池 嘉博特蓄电池 天畅蓄电池 叮东蓄电池 科电蓄电池 矩阵蓄电池 雷迪司蓄电池 利瑞特蓄电池 广隆蓄电池 OGB蓄电池 AOT蓄电池 欧帕瓦蓄电池 PNP蓄电池 贝利蓄电池 GMP蓄电池 金源星蓄电池 美阳蓄电池 SEALAKE蓄电池 圣润蓄电池 德利仕蓄电池 卓肯蓄电池 英瑞蓄电池 博尔特蓄电池 泰力达蓄电池 美洲豹蓄电池 NPC蓄电池 沃威达蓄电池 HOSSONI蓄电池 GOODEN蓄电池 宝星蓄电池 捷益达蓄电池 WTSIR蓄电池 商宇蓄电池 三科蓄电池 东洋蓄电池 SECURE蓄电池 三威蓄电池 蓝肯蓄电池 圣阳蓄电池 赛迪蓄电池 储霸蓄电池 金力神蓄电池 申盾蓄电池 山肯蓄电池 铭登蓄电池 阳光富力特蓄电池 博力特蓄电池 有利蓄电池 松下蓄电池 德洋蓄电池 日月明蓄电池 T-POWER蓄电池 KOZAR蓄电池 CRB蓄电池 宇力达蓄电池 宇泰蓄电池 CTM蓄电池 PEAK蓄电池 欧特保蓄电池 睿鑫蓄电池 BOLETAK蓄电池 森迪蓄电池 威扬蓄电池 艾佩斯蓄电池 TELONG蓄电池 RISSUN蓄电池 *蓄电池 万塔蓄电池 动力足蓄电池 汉韬蓄电池 安警蓄电池 乐珀尔蓄电池 九华蓄电池 天威蓄电池 持久动力蓄电池 吉辰蓄电池 万洋蓄电池 矿森蓄电池 通力源蓄电池 MOTOMA蓄电池 贝特蓄电池 希耐普蓄电池 驱动力蓄电池 捷隆蓄电池 金塔蓄电池 PSB蓄电池 威宝蓄电池 迈威蓄电池 普力达蓄电池 力得蓄电池 德富力蓄电池 越力蓄电池 力波特蓄电池 优特蓄电池 台诺蓄电池 科士达蓄电池 科华蓄电池 劲昊蓄电池 八马蓄电池 金悦城蓄电池 威马蓄电池 舶顿蓄电池 宝加利蓄电池 鸿宝蓄电池 J-POWER蓄电池 西力达蓄电池 普迪盾蓄电池 POWEROHS蓄电池 西力蓄电池 滨松蓄电池 KUKA Robot电池 海贝蓄电池 南都蓄电池 台洪蓄电池 DOYO蓄电池 BAYKEE蓄电池 圣普威蓄电池 索利特蓄电池 约顿蓄电池 DSTK蓄电池 WDS蓄电池 鑫星蓄电池 PT-9 C-PROOF信标蓄电池 AST蓄电池 力宝蓄电池 艾瑞斯蓄电池 TAICO蓄电池 YOUTOP蓄电池 USAOK蓄电池 日升蓄电池 贝朗斯蓄电池 双登蓄电池 安全(SECURE)蓄电池 恩科蓄电池 斯诺迪蓄电池 赛特蓄电池 G-BATT蓄电池 万特蓄电池 万安蓄电池 MSF蓄电池 北宁蓄电池 PEVOT蓄电池 万心蓄电池 FORBATT蓄电池 富山蓄电池 圣能蓄电池 光盛蓄电池 泽源蓄电池 昊能蓄电池 MAX蓄电池 HE蓄电池 HTB蓄电池 NCAA蓄电池 NPP耐普蓄电池 奔放/BOLDER蓄电池 汇众蓄电池
产品简介
详细介绍
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12V200AH供应报价
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12V200AH供应报价
上海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嘉定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天津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和平区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重庆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万州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安徽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合肥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福建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福州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甘肃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兰州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广西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南宁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贵州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贵阳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海南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河北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石家庄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唐山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秦皇岛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河南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郑州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安阳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黑龙江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湖北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武汉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湖南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长沙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吉林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长春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江苏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南京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江西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南昌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辽宁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鞍山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内蒙古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宁夏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青海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山东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济南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青岛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山西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太原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陕西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西安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四川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成都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西藏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新疆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云南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浙江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广东科士达蓄电池6-FM-200、
对于探讨反激电源以及变压器这个话题,我犹豫了很久。由于关于反激的话题大家讨论了很多很多,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的非常透彻了。关于反激电源的参数设计也有多篇文章总结。还有热心的网友,根据计算过程,自己编写了软件或电子表格把计算做的傻瓜化。但我也留意到,几乎天天都会出现关于反激设计过程出现题目而求助的帖子,所以,思量再三,我决定还是再一次提出这个话题!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写出一些有新意的东西,但我会尽力往写好。不期看能进高手的法眼,希看能给进门者一些帮助。
纵观电源市场,没有哪一个拓扑能像反激电路那么普及,可见反激电源在电源设计中具有不可替换的地位。说句不算夸张的话,把反激电源设计*搞透了,哪怕其他的拓扑一点不懂,在职场上找个月薪10K的工作也不是什么难事。
提纲
1、反激电路是由buck-booST拓扑演变而来,先分析一下buck-boost电路的工作过程。
工作时序说明:
t0时刻,Q1开通,那么D1承受反向电压截止,电感电流在输进电压作用下线性上升。
t1时刻,Q1关断,由于电感电流不能突变,所以,电感电流通过D1,向C1充电。并在C1两端电压作用下,电流下降。
t2时刻,Q1开通,开始一个新的周期。
从上面的波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工作周期中,电感L1的电流都没有到零。所以,这个工作模式是电流连续的CCM模式,又叫做能量不*转移模式。由于电感中的储能没有*开释。
从工作过程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拓扑能量传递的方式是,在MOS管开通时,向电感中储存能量,MOS管关断时,电感向输出电容开释能量。MOS管不直接向负载传递能量。整个能量传递过程是先储存再开释的过程。整个电路的输出能力,取决于电感的储存能力。我们还要留意到,根据电流活动的方向,可以判定出,在输进输出共地的情况下,输出的电压是负电压。
MOS管开通时,电感L1承受的是输进电压,MOS关断时,电感L1承受的是输出电压。那么,在稳态时,电路要保证电感不进进饱和,必定要保证电感承受的正向和反向的伏秒积的平衡。那么:
Vin×(t1-t0)=Vout×(t2-t1),假如整个工作周期为T,占空比为D,那么就是:Vin×D=Vout×(1-D)
那么输出电压和占空比的关系就是:Vout=Vin×D/(1-D)
同时,我们留意看MOS管和二极管D1的电压应力,都是Vin+Vout
另外,由于是CCM模式,所以从电流波形上可以看出来,二极管存在反向恢复题目。MOS开通时有电流尖峰。
上面的工作模式是电流连续的CCM模式。在原图的基础上,把电感量降低为80uH,其他参数不变,仿真看稳态的波形如下:
t0时刻,Q1开通,那么D1承受反向电压截止,电感电流在输进电压作用下从0开始线性上升。
t1时刻,Q1关断,由于电感电流不能突变,所以,电感电流通过D1,向C1充电。并在C1两端电压作用下,电流下降。
t2时刻,电感电流和二极管电流降到零。D1截止,MOS的结电容和电感开始发生谐振。所以可以看见MOS的Vds电压出现周期性的振荡。
t3时刻,Q1再次开通,进进一个新的周期。
在这个工作模式中,由于电感电流会到零,所以是电流不连续的DCM模式。有叫做能量*转移模式,由于电感中储存的能量*转移到了输出端。而二极管由于也工作在DCM状态,所以没有反向恢复的题目。 但是我们应该留意到,DCM模式的二极管、电感和MOS漏极的峰值电流是大于上面的CCM模式的。
需要留意的是在DCM下的伏秒积的平衡是:
Vin×(t1-t0)=Vout(t2-t1)
只是个波形的正反题目。就好象示波器的探头和夹子假如反过来,那么波形就倒过来。
你留意看图的右边,看波形具体的定义是什么。有的波形是两个点相减出来的。
看波形图也要配合这原理图来看的。
当MOS开通的时候,二极管D1承受着反压,是一个负的电压。MOS关断的时候,二极管导通,正向压降很低二极管的反向恢复,和其工作时PN结的载流子的运动有关系。DCM时,由于二极管已经没有电流流过了,内部载流子已经完成了复合过程。所以不存在反向回复题目。会有一点点反向电流,不过那是结电容造成的。
在CCM和DCM模式有个过渡的状态,叫CRM,就是临界模式。这个模式就是电感电流恰好降到零的时候,MOS开通。这个方式就是DCM向CCM过渡的临界模式。CCM在轻载的时候,会进进DCM模式的。CRM模式可以避免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题目。同时也能避免深度DCM时,电流峰值很大的缺点。要保持电路一直工作在CRM模式,需要用变频的控制方式。
我还留意到,在DCM模式,电感电流降到零以后,电感会和MOS的结电容谐振,给MOS结电容放电。那么,是不是可以有种工作方式是当MOS结电容放电到zui低点的时候,MOS开通进进下一个周期,这样就可以降低MOS开通的损耗了。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方式就叫做准谐振,QR方式。也是需要变频控制的。不管是PWM模式,CRM模式,QR模式,现在都有丰富的控制IC可以提供用来设计。
2、那么我们常说,反激flyback电路是从buck-boost电路演变而来,究竟是如何从buck-boost拓扑演变出反激flyback拓扑的呢?请看下面的图:
这是基本的buck-boost拓扑结构。下面我们把MOS管和二极管的位置改变一下,都挪到下面来。变成如下的电路结构。这个电路和上面的电路是*等效的。
接下来,我们把这个电路,从A、B两点断开,然后在断开的地方接进一个变压器,得到下图:
为什么变压器要接在这个地方?由于buck-boost电路中,电感上承受的双向伏秒积是相等的,不会导致变压器累积偏磁。我们留意到,变压器的低级和基本拓扑中的电感是并联关系,那么可以将变压器的励磁电感和这个电感合二为一。另外,把变压器次级输出调整一下,以适应阅读习惯。得到下图:
这就是zui典型的隔离flyback电路了。由于变压器的工作过程是先储存能量后开释,而不是仅仅担负传递能量的角色。故而这个变压器的本质是个耦合电感。采用这个耦合电感来传递能量,不仅可以实现输进与输出的隔离,同时也实现了电压的变换,而不是仅仅靠占空比来调节电压。
由于此耦合电感并非理想器件,所以存在漏感,而实际线路中也会存在杂散电感。当MOS关断时,漏感和杂散电感中的能量会在MOS的漏极产生很高的电压尖峰,从而会导致器件的损坏。故而,我们必须对漏感能量进行处理,zui常见的就是增加一个RCD吸收电路。用C来暂存漏感能量,用R来耗散之。
下面先让我们仿真一下反激flyback电路的工作过程。在使用耦合电感仿真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saber中,耦合电感怎么用。简单的办法,就是选择一个理想的线性变压器,然后设置其电感量来仿真。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利用耦合电感K这个模型来仿真。下图是我们用来仿真的电路图,为了让大家能看到元件参数的设置,我把所有元件的关键参数都显示出来了。还有,由于仿真的需要,我把输进和输出共地,实际电路当然是隔离的。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留意到,变压器的低级电感量是202uH,参与耦合的却只有200uH,那么有2uH是漏感。次级是50uH,没有漏感。变压器的电感比是200:50,那么意味着变压器的匝比NP/NS=2:1设定瞬态扫描,时间10ms,步长10ns,看看稳态时的波形吧:
下面先简单叙述其工作原理:
t0时刻,MOS开通。变压器低级电流在输进电压的作用下,线性上升,上升速率为Vin/l1。变压器低级电压感应到次级,整流二极管反向截止。二极管承受反压为Vin/(NP/NS)+Vout。
t1时刻,MOS关断。 变压器低级电流被强制关断。我们知道电感电流是不能突变的,而现在MOS要强制关断低级电流,那么低级电感就会在MOS关断过程中,在低级侧产生一个感应电动势。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我们知道,这个感应电动势在原理图中是下正上负的。这个感应电动势通过变压器的绕组耦合到次级,由于次级的同名端和低级是反的。所以次级的感应电动势是上正下负。当次级的感应电动势达到输出电压时,次级整流二极管导通。低级电感在MOS开通时储存的能量,通过磁芯耦合到次级电感,然后通过次级线圈开释到次级输出电容中。在向输出电容中转移能量的过程中,由于次级输出电容容量很大,电压基本不变,所以次级电压被箝位在输出电压Vout,那么由于磁芯绕组电压是按匝数的比例关系,所以此时低级侧的电压也被箝位在Vout/(NS/NP),这里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忽略了二极管的正向导通压降。
现在我们引进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反射电压Vf。反射电压Vf就是次级绕组在向次级整流后的输出电容转移能量时,把次级输出电压按照初次级绕组的匝数比关系反射到低级侧绕组的电压,数值为:Vf=(Vout+Vd)/(NS/NP),式中,Vd是二极管的正向导通压降。在本例中,Vout约为20V,Vd约为1V,NP/NS=2,那么反射电压约为42V。从波形图上可以证实这一点。那么我们从原理图上可以知道,此时MOS的承受的电压为Vin+Vf。
也有朋友留意到了,在MOS关断的时候,Vds的波形显示,MOS上的电压远超过Vin+Vf!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由于,我们的这个例子中,变压器的低级有漏感。漏感的能量是不会通过磁芯耦合到次级的。那么MOS关断过程中,漏感电流也是不能突变的。漏感的电流变化也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感应电动势由于无法被次级耦合而箝位,电压会冲的很高。那么为了避免MOS被电压击穿而损坏,所以我们在低级侧加了一个RCD吸收缓冲电路,把漏感能量先储存在电容里,然后通过R消耗掉。当然,这个R不仅消耗漏感能量。由于在MOS关断时,所有绕组都共享磁芯中储存的能量。实在,留意看看,低级配上RCD吸收电路,和次级整流滤波后带一个电阻负载,电路结构*是相同的。故而低级侧这时候也像一个输出绕组似的,只不过输出的电压是Vf,那么Vf也会在RCD吸收回路的R上产生功率。因此,低级侧的RCD吸收回路的R不要取值太小,以避免Vf在其上消耗过多的能量而降低效率。t3时刻,MOS再次开通,开始下一个周期。那么现在有一个题目。在一个工组周期中,我们看到,低级电感电流随着MOS的关断是被强制关断的。在MOS关断期间,低级电感电流为0,电流是不连续的。那么,是不是我们的这个电路是工作在DCM状态的呢?
在flyback电路中,CCM和DCM的判定,不是按照低级电流是否连续来判定的。而是根据初、次级的电流合成来判定的。只要初、次级电流不同是为零,就是CCM模式。而假如存在初、次级电流同时为零的状态,就是DCM模式。介于二者之间的就是CRM过渡模式。
所以根据这个我们从波形图中可以看到,当MOS开通时,次级电流还没有降到零。而MOS开通时,低级电流并不是从零开始上升,故而,这个例子中的电路是工作在CCM模式的。我们说过,CCM模式是能量不*转移的。也就是说,储存在磁芯中的能量是没有*开释的。但进进稳态后,每周期MOS开通时新增储存能量是*开释到次级的。否则磁芯会饱和的。
在上面的电路中,假如我们增大输出负载的阻值,降低输出电流,可以是电路工作模式进进到DCM状态。为了使输出电压保持不变,MOS的驱动占空比要降低一点。其他参数保持不变。
同样,设定瞬态扫描,时间10ms,步长10ns,看看稳态时的波形吧:
t0时刻,MOS开通,低级电流线性上升。
t1时刻,MOS关断,低级感应电动势耦合到次级向输出电容转移能量。漏感在MOS上产生电压尖峰。输出电压通过绕组耦合,按照匝比关系反射到低级。这些和CCM模式时是一样的。这一状态维持到t2时刻结束。
t2时刻,次级二极管电流,也就是次级电感电流降到了零。这意味着磁芯中的能量已经*开释了。那么由于二管电流降到了零,二极管也就自动截止了,次级相当于开路状态,输出电压不再反射回低级了。由于此时MOS的Vds电压高于输进电压,所以在电压差的作用下,MOS的结电容和低级电感发生谐振。谐振电流给MOS的结电容放电。Vds电压开始下降,经过1/4之一个谐振周期后又开始上升。由于RCD箝位电路的存在,这个振荡是个阻尼振荡,幅度越来越小。
t2到t3时刻,变压器是不向输出电容输送能量的。输出*靠输出的储能电容来维持。
t3时刻,MOS再次开通,由于这之前磁芯能量已经*开释,电感电流为零。所以低级的电流是从零开始上升的。
从CCM模式和DCM模式的波形中我们可以看到二者波形的区别:
1,变压器低级电流,CCM模式是梯形波,而DCM模式是三角波。
2,次级整流管电流波形,CCM模式是梯形波,DCM模式是三角波。
3,MOS的Vds波形,CCM模式,在下一个周期开通前,Vds一直维持在Vin+Vf的平台上。而DCM模式,在下一个周期开通前,Vds会从Vin+Vf这个平台降下来发生阻尼振荡。
所以,只要有示波器,我们就可以很轻易从波形上看出来反激电源是工作在CCM还是DCM状态。
另外,从DCM的工作波形上,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有意义的提示。
例如,假如我们控制使次级绕组电流降到零的瞬间,开通MOS进进下一个周期。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占空比,降低低级电流峰值和RMS值。
这种工作方式就是叫做CRM方式。可以用变频带电流过零检测的IC来控制。例如L6561MC34262等。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次级电流过零后,MOS结电容和低级电感谐振放电,我们假如让MOS在Vds降到zui低点的时候开通,那么可以有效降低容性开通造成的能量损失。这种就是前面提到过的QR准谐振模式。这样的控制IC现在也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