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货周期 |
现货 |
应用领域 |
化工,生物产业,制药/生物制药 |
Protein S ELISA用双抗体夹心法测样本蛋白 S 含量。用于血栓、出血病及妊娠研究,灵敏特异、操作简便,但样本或存干扰,仅测含量难评活性。
Protein S ELISA
Protein S ELISA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用于定量检测样本中蛋白 S 含量的常用实验技术。蛋白 S 作为维生素 K 依赖的血浆蛋白,在人体凝血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是重要的抗凝因子,其含量或功能异常与多种疾病相关。
工作原理
Protein S ELISA 多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在 ELISA 试剂盒的微孔板表面,预先包被有针对蛋白 S 的特异性抗体。当含有蛋白 S 的样本,如血浆、血清或特定细胞培养上清液加入到微孔板的反应孔中,样本里的蛋白 S 会与包被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 - 抗体复合物。随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酶标记的另一种针对蛋白 S 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此酶标抗体能够与已经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蛋白 S 进一步结合,从而构建起 “包被抗体 - 蛋白 S - 酶标抗体" 的稳定免疫复合物结构。完成结合步骤后,通过多次严格的洗涤操作,去除未参与特异性结合的多余试剂、杂质以及未结合的抗体等物质,确保反应体系的纯净度。最后,加入酶的特异性底物,与免疫复合物相连的酶会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使底物显色。颜色的深浅与样本中蛋白 S 的含量成正比,利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值,并与试剂盒提供的标准曲线对比,就能准确计算出样本中蛋白 S 的浓度。
应用场景
血栓性疾病研究:蛋白 S 缺乏会导致机体抗凝功能减弱,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通过 Protein S ELISA 检测血栓性疾病患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患者)血浆中的蛋白 S 含量,有助于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以及预后判断。研究表明,部分遗传性血栓性疾病患者存在蛋白 S 基因缺陷,导致血浆蛋白 S 水平显著降低。
出血性疾病诊断:在某些出血性疾病中,蛋白 S 的活性或含量也可能发生改变。例如,在一些肝病患者中,由于肝脏合成功能受损,蛋白 S 合成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利用 Protein S ELISA 检测此类患者的蛋白 S 水平,可辅助诊断出血性疾病的病因,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妊娠相关研究:孕期女性体内的凝血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性变化,蛋白 S 水平也会有所波动。异常的蛋白 S 水平与妊娠并发症(如子痫前期、复发性流产)相关。通过 Protein S ELISA 监测孕期女性血浆蛋白 S 含量,有助于早期发现妊娠并发症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保障母婴健康。
优势与局限
Protein S ELISA 具有灵敏度高的优势,能够检测到样本中极微量的蛋白 S 变化,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可能。其特异性强,抗原抗体的高度特异性结合极大降低了交叉反应概率,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操作相对简便,经过常规培训的实验室人员即可熟练掌握检测流程,可高效处理大量样本。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如样本中的某些干扰物质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一些特殊样本,如含有大量纤维蛋白或脂类物质的样本,可能需要进行额外的预处理;并且,ELISA 检测只能反映蛋白 S 的含量,无法直接评估其功能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