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产品展厅| 收藏该商铺

行业产品

当前位置:
上海优宁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抗体>>一抗>> LC3A/B (D3U4C) XP ® Rabbit mAb

LC3A/B (D3U4C) XP ® Rabbit mAb

返回列表页
  • LC3A/B (D3U4C) XP ® Rabbit mAb
收藏
举报
参考价 面议
具体成交价以合同协议为准
  • 型号
  • 品牌 CST
  • 厂商性质 代理商
  • 所在地
在线询价 收藏产品

更新时间:2025-05-07 19:30:54浏览次数:664

联系我们时请说明是化工仪器网上看到的信息,谢谢!

同类优质产品

更多产品

产品简介

抗体名: LC3A/B(D3U4C)XP兔单克隆抗体 靶点: 见优宁维 宿主: 见优宁维 用途范围: 详见说明书 应用范围: 见优宁维 ......

详细介绍

温馨提示:优宁维所有产品和服务仅用于科学研究,不用于临床等研究及其他用途提供产品和服务(也不为任何个人提供产品和服务)! 

支持性数据

反应性H M R
灵敏度内源性
MW (kDa)14, 16
来源/同种型兔 IgG

应用关键词:

  • WB- 蛋白质印迹法
  • IP-免疫沉淀法 
  • IHC-免疫组织化学法 
  • ChIP-染色质免疫沉淀法 
  • IF-免疫荧光法 
  • F-流式细胞术 
  • E-P-ELISA 肽

物种交叉反应性关键词:

  • H-人 
  • M-小鼠 
  • R-大鼠 
  • Hm- 仓鼠 
  • Mk-猴 
  • Vir- 病毒 
  • Mi-水貂 
  • C-鸡 
  • Dm-黑腹果蝇 
  • X-爪蟾 
  • Z-斑马鱼 
  • B-牛 
  • DG-犬 
  • PG-猪 
  • Sc-酿酒酵母 
  • Ce-秀丽隐杆线虫 
  • Hr-马 
  • All-预期所有物种

产品使用信息

应用稀释度
蛋白质印迹法1:1000
免疫组织化学(石蜡)1:250 - 1:1000
免疫荧光法(冰冻)1:50 - 1:200
免疫荧光法(免疫细胞化学)1:50 - 1:200
流式细胞术1:100 - 1:400

保存

保存在 10 mM sodium HEPES (pH 7.5)、150 mM NaCl、100 μg/ml BSA、50% 甘油和低于 0.02% 的中。-20℃ 保存。切勿分装抗体。

特异性/灵敏度

LC3A/B (D3U4C) XP® Rabbit mAb 可检测 LC3A 和 LC3B 总蛋白的内源水平。

物种反应性:

人, 小鼠, 大鼠

基于*序列同源性预测发生反应的物种:

非洲爪蟾蜍, 牛 , 犬 , 猪

来源/纯化

使用与人 LC3B 蛋白(在 LC3A 中较保守)Leu44 周围残基相对应的合成肽,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来产生单克隆抗体。

背景

自噬是自噬溶酶体降解大部分细胞浆内容物的一种分解代谢过程 (1,2)。自噬通常在营养不足的情况下被激活,但也与许多生理过程有关,包括发育、分化、神经退行性疾病、感染以及癌症 (3)。自噬标志物轻链 3 (LC3) 最初被识别为微管相关蛋白 1A 和 1B(被称为 MAP1LC3)的亚基 (4),随后发现其与对自噬十分关键的酵母蛋白 Apg8/Aut7/Cvt5 具有相似性 (5)。在自噬期间,有三种人源 LC3 同工型(LC3A、LC3B 和 LC3C)发生翻译后修饰 (6-9)。合成后在 LC3 羧基末端迅速裂解,可产生胞质的 LC3-I 型。在自噬过程中,通过一个涉及 Atg7 和 Atg3 的类泛素体系,LC3-I 被脂质化为 LC3-II,从而将 LC3 与自噬小泡结合 (6-10)。自噬体中 LC3的存在,以及转化成向下迁移的 LC3-II,是自噬发生的标志 (11)。
  1. Reggiori, F. and Klionsky, D.J. (2002) Eukaryot. Cell 1, 11-21.
  2. Codogno, P. and Meijer, A.J. (2005) Cell Death Differ. 12 Suppl 2, 1509-18.
  3. Levine, B. and Yuan, J. (2005) J. Clin. Invest. 115, 2679-88.
  4. Mann, S.S. and Hammarback, J.A. (1994) J. Biol. Chem. 269, 11492-97.
  5. Lang, T. et al. (1998) EMBO J. 17, 3597-607.
  6. Kabeya, Y. et al. (2000) EMBO J. 19, 5720-28.
  7. He, H. et al. (2003) J. Biol. Chem. 278, 29278-87.
  8. Tanida, I. et al. (2004) J. Biol. Chem. 279, 47704-10.
  9. Wu, J. et al. (2006)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339, 437-42.
  10. Ichimura, Y. et al. (2000) Nature 408, 488-92.
  11. Kabeya, Y. et al. (2004) J. Cell Sci. 117, 2805-12.

收藏该商铺

登录 后再收藏

提示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二维码 意见反馈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