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MMB1.8*2.0矿用自动防水密闭门门体外观与结构检查:每日由井下巡检人员用手电筒照射门体表面,检查是否有变形、裂纹或锈蚀斑点。重点关注门体与门框的贴合处,若发现局部凸起或缝隙增大,需用塞尺测量间隙(正常应≤2mm),超过标准时标记并安排处理。对于折叠式门体,需检查折页连接处的螺栓是否松动,可采用扳手逐个紧固,确保折页转动灵活无卡顿。
MMB1.8*2.0矿用自动防水密闭门传感器清洁与校准:水位传感器探头易被淤泥覆盖,每日用软毛刷蘸清水擦拭(禁用腐蚀性清洁剂),确保探头表面光滑无杂物。瓦斯传感器需检查防护罩是否完好,每月用标准气样(如 1% CH₄)校准一次,校准后记录偏差值(应≤±0.1%)。粉尘传感器的采样口易堵塞,每日用压缩空气(压力≤0.3MPa)吹扫,保证气流通畅。
通行间隙与闭锁装置检查:检查门体底部 10cm 通行间隙是否有杂物堆积,若有则立即清理,防止影响关闭时的密封效果。手动闭锁装置需每日操作一次,旋转手柄感受阻力是否均匀,若有卡顿可涂抹专用防爆润滑脂(如 ZL - 3 锂基润滑脂),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快速锁紧。
定期维护:周期保养,强化性能
防腐与涂层维护:每季度对门体进行一次全面防腐检查,用测厚仪检测涂层厚度(应≥100μm),局部磨损处需重新处理:先用角磨机打磨除锈至 Sa2.5 级,再涂刷环氧底漆(干膜厚
度 50μm)和聚氨酯面漆(干膜厚度 70μm),确保与原涂层平滑过渡。对于焊缝等易锈蚀部位,可额外缠绕防腐胶带增强防护。
驱动系统保养:液压驱动系统每半年更换一次液压油(选用 46 号抗磨液压油),换油前需用专用滤油机(过滤精度 3μm)循环过滤油箱,油位保持在油箱刻度的 2/3 处。液压管路接头每月用扭矩扳手检查(扭矩值按厂家规定,通常 35 - 40N・m),发现渗漏立即更换防爆密封件。手动摇杆传动机构每季度加注一次石墨润滑脂,操作时记录阻力变化,若明显增大需拆解检查齿轮磨损情况。
结构连接件紧固:每半年对门框与巷道壁的连接螺栓进行一次紧固,采用 “对角分步" 法拧紧(每次拧 1/3 扭矩,分三次完成),防止局部受力过大导致巷道围岩开裂。门体加强筋的焊接点需用超声探伤仪检测,发现虚焊立即补焊,补焊后做防腐处理。
电气与智能系统维护:防爆优先,稳定运行
防爆电气检查:每月打开控制柜(需断电并验电),用吸尘器清理内部粉尘,检查接线端子是否松动(紧固扭矩 2.5 - 3N・m),导线绝缘层是否有老化裂纹。防爆密封圈需检查压缩量(应在原厚度的 1/3 - 2/3 之间),老化或变形时立即更换,确保防爆等级符合 Ex dⅠ 要求。
智能系统校准:每季度对控制系统进行一次全功能测试,通过地面监控中心发送开关门指令,记录响应时间(应≤2 秒)。传感器数据传输间隔需验证,正常状态下 30 秒一次,模拟异常时(如用水喷淋水位传感器)应自动切换为 1 秒一次。故障自诊断端口每月连接专用设备读取日志,若出现 “传感器通信中断" 等代码,需排查无线 Mesh 网络信号强度(应≥ - 85dBm)。
备用电源维护:应急蓄电池每季度进行一次充放电循环(放电至剩余电量 30% 后充满),记录放电时间(应≥4 小时),容量衰减至额定值 70% 时更换。电源切换装置每月手动切换一次,观察切换过程是否平稳(切换时间≤0.5 秒),接触器触点若有烧蚀痕迹立即更换。
密封装置保养:防水核心,重点呵护
主密封系统:密封条每半年检查一次,用卡尺测量截面尺寸(磨损量超过原尺寸 15% 时更换),安装新密封条前需清理凹槽内的硫化物,涂覆专用密封胶(如硅橡胶密封胶)增强黏结力。充气密封槽每月进行一次气密性测试,充 0.4MPa 压缩空气后关闭阀门,30 分钟内压降应≤0.02MPa,否则需肥皂水检漏并修补漏点。
辅助密封维护:门体底部间隙密封件(通常为聚氨酯材质)每周检查一次,若出现硬化或撕裂立即更换。密封件与地面接触的部位需清理碎石等尖锐物,可在下方铺设 5mm 厚橡胶垫保护。
特殊情况处理:快速响应,减少影响
水害后维护:门体经历水压冲击后,需全面检查门体变形量(用激光测平仪,偏差应≤3mm/m),密封面平整度超 需用研磨机修复。液压系统需排空重新注油,排除可能混入的水分,传感器需重新校准零点。
火灾后的检查:若门体附近发生火灾,需检测电气元件的绝缘电阻(应≥100MΩ),密封材料是否阻燃达标(用打火机点燃,离开火源应立即熄灭),不符合要求的部件全部更换,不可维修复用。
长期停用保养:若门体需停用 3 个月以上,应保持半开启状态(开启 30%),避免密封条长期受压变形。每月通电运行一次(3 个完整开关循环),液压系统保持工作压力的 80%,防止油液沉淀和部件锈蚀。
煤矿井下全自动防水密闭门的维护保养需严格遵循 “预防为主、防爆优先、精准高效" 原则,结合井下环境特点制定差异化方案,通过日常与定期维护结合、人工检查与智能诊断互补,确保其在灾害来临时 “开得顺、关得严、守得住",为井下安全提供持续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