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产品展厅| 收藏该商铺

行业产品

当前位置:
深圳市冠亚技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动态>>武汉市粮食局2011年粮食质量调查报告摘要-水分测定仪

最新产品


暂无信息

武汉市粮食局2011年粮食质量调查报告摘要-水分测定仪

阅读:2403        发布时间:2012-2-1

武汉市粮食局2011年粮食质量调查报告摘要

积极引导良种种植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为引导和促进我市粮油种植品种调优,提升粮油作物质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按照《全国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和《武汉市粮 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实施方案》,武汉市粮食局组织市、区粮食质量检测技术人员开展了2011年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按照等距分布的原则,在田 间、农户、乡村晒场及收购库点抽取样品,调查和取样范围覆盖全市6个远城区的56个街(乡、镇)、650个村组,调查抽取初级样品1686份(其中稻谷样 品1600份,小麦样品40份,油菜籽样品46份),检验二级样品551份,分析三级样品(稻谷)65份。


    质量检验和品质分析均按《稻谷》(GB1350-2009)、《稻谷》(GB/T17891-1999)、《小麦》(GB1351-2008)、《油菜籽》(GB/T11762-2006)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


    稻谷质量状况


    一、稻谷总体质量良好


    据统计,2011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208.15万亩,产量91313.5万公斤。稻谷平均出糙率为77.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整精 米率平均为53.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稻谷达到三级标准(出糙率≥75.0%)要求的占95.3%,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分析近4年来 稻谷质量数据(见表1)可以发现我市稻谷质量稳定,三级标准达标率较高。


    表1 我市稻谷近四年来主要质量指标对比


    稻谷质量指标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平均出糙率(%) 77.1 77.4 76.6 77.4


    平均整精米率(%) 49.3 53.4 52.8 53.2


    3级达标率(%) 94.9 97.7 85.6 95.3


    二、稻谷卫生指标良好


    全市稻谷收获环节的原粮卫生质量总体良好。调查抽取全市6个远城区稻谷样品160份,按照国家标准检测了农药残留(甲胺磷、甲拌磷、马拉硫磷、乙 酰甲胺磷、久效磷、甲基嘧啶磷、乐果、甲基对硫磷、对硫磷、倍硫磷、毒死蜱、敌敌畏)、重金属含量(铅、镉、砷、汞)、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等18项 卫生指标,所检样品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粮食卫生要求。


    三、稻谷品质达标率不高


    调查分析了65个稻谷样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验,全项达到《稻谷》国家标准3级要求的样品有12个,占样品总数的18.5%,比上一年提高 7.7个百分点。不达标的指标主要为垩白粒率、垩白度及整精米率。稻谷的品质不优,加工出来的大米垩白粒率、垩白度较高,米粒的外观品相较差。整精米率没 有达到《稻谷》国家标准3级要求的样品占总数的49.2%,碎米较多,大米商品率低。


    稻谷品种分析


    早籼稻谷:按照国家标准对2011年早籼稻谷质量和品质检验分析,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我市2011年早籼稻谷质量和品质指标



    出糙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 垩白粒率垩白度


    zui小值74.640.3 0.9 14.6 37.4 4.0 1.8


    zui大值80 71.6 10.5 19.5 64.7 100 24


    平均值77.060.1 3.8 17.5 51.7 60.1 10.7



    早籼稻谷全项达到《稻谷》国家标准3级要求的样品只有4个,占早籼稻样品数的23.5%,其品种为“金优402”、“鄂早18”和“两优 287”。早籼稻谷大多样品的垩白粒率高,垩白度大,食味品质较差。例如“浙福802”、“湘早33”等品种的垩白粒率接近100%,垩白度也在18%以 上,且粒型(长宽比)为2.2,也小于《稻谷》国家标准3级规定的2.8,外观品相较差。


    中晚籼稻谷:按照国家标准对2011年中晚籼稻谷质量和品质检验分析,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我市2011年中晚籼稻谷质量和品质指标



    出糙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 垩白粒率垩白度


    zui小值72.130.8 0.7 12.9 44.9 8.0 1.2


    zui大值80.367.7 10.7 20.3 79.4 100 52.0


    平均值77.250.7 3.7 16.7 61.6 35.4 15.0



    中籼稻谷全项达到《稻谷》国家标准3级要求的样品只有8个,占中晚籼稻样品数的16.7%。其品种为“丰两优1号”、“两优6326”、“两 优932”、“广优476”、“香稻”。影响稻谷品质达标的主要因素为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超标。调查数据显示:中晚籼稻如“Q优6号”、“丰两 优”、“黄华占”、“金优207”、“金优838”、“湘两优”、“扬优6号”等品种的样品直链淀粉含量在12.9%—18.4%之间,垩白粒率在 9.0%—78.0%之间,垩白度在6.36%—51.0%之间,虽然有个别指标不能达到《稻谷》国家标准,但具备稻的大部分性状,米粒晶莹透 明,米饭食味品质较好,市场售价比普通稻要高,种植效益较大。


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我市农村种植水稻品种较多,今年的稻谷品种甚至达到了115个。虽然逐步淘汰了一些劣质品种,但受到传统种植习惯影响,我市农村部分地区 仍缺乏科学选种,种植品种多而杂,相对分散,一村多种(品种),一种多年,未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导致粮食收获品质参差不齐。部分稻谷品质较差,稻谷 品种受地域环境影响较大,同一稻种在不同地区种植,产量、品质差异较大,不利于粮食后续加工,影响产品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推优汰劣,推进“3+1”种植模式。向社会各界发布每年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的结果,引导粮农逐步淘汰种植效益较差的稻种,选择适合于当地气候 环境的优良品种。同时介绍或推广新的、有潜力的优良品种,使每个区逐步形成“3+1”的稻谷品种模式,即3个主导品种,1个潜力品种。以区为单位召集种粮 大户、粮食产业和粮食购销企业,发布粮食品质信息,签订产销合同,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种植。


发展订单农业,推广规模种植。鼓励粮油加工企业和发展“公司+农户”的种植经营模式,企业在播种前与农户签订产购合同,向农户提供稻种,农户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种植,企业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体现优价。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稻谷品质。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种植技术水平, 加强田间管理,做到科学施肥,科学防病、施药,提高稻谷品质指标;推广机械化收割,提高稻谷的出糙率、整精米率等质量指标。引导农户集中土地连片种植单一 品种,单收、单存、单独出售。这样可增强商品粮的一致性,有利于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同时也提高粮食售价,增加农民收益。


    品种推介


    早籼稻的宜种品种有“金优402”、“鄂早18”及“两优287”。这几个早籼稻品种产量稳定,出糙率、整精米率较高,垩白粒率、垩白度较低,米粒外观较好,直链淀粉含量适中,食味品质好。


中、晚籼稻的宜种品种为“丰两优1号”、“两优6326”、“两优932”、“广优476”和“香稻”,这几个品种全项达到《稻谷》国家标准3级要 求。另外,“金优207”、“黄华占”、“丰两优”、“金优838”、“鄂中5号”。这些品种的品质较好,大部分指标达到《稻谷》标准3级要求,且这 些品种抗伏、抗病虫害能力较强,产量比较稳定,可以因地制宜种植。


    小麦质量状况


    2011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为26.25万亩,产量5025万公斤。小麦质量调查在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4个区的23个乡40个农户家中对小 麦收获质量进行了摸底调查,共抽取收获小麦样品40份,9个品种。其中硬质白小麦33份,所占比例为82.5%,混合小麦6份,所占比例为15%,另有1 份样品为软质白小麦,所占比例为2.5%。


小麦总体质量优于上年。2011年我市小麦总体质量较好,小麦质量达到三级以上占80%,比上年高37.5个百分点。小麦容重平均值为772g/L,比上 年提高23g/L。小麦水分含量比上年有所下降,水分平均值11.4%,比去年降低1.6个百分点,水分合格率为75.0%,比去年提高22.5个百分 点;小麦杂质平均值为1.0%,杂质合格率为67.5%,比去年提高20个百分点;小麦不完善粒平均值为3.7%,比上年降低10.1个百分点,不完善粒 合格率为90.0%,比去年提高55个百分点(具体数据见表4)。今年小麦收获时节天气情况较好,发芽率低,霉烂粒少,因此不完善粒率降低明显。


    表4 我市小麦近三年来主要质量指标对比



    容重(g/L)水分(%)杂质(%)不完善粒(%)3级达标率(%)


    2009年 751 13.3 1.8 29.8 47.1     2010年 749 13.0 2.0 13.8 42.5


    2011年 772 11.4 1.0 3.7 80



    小麦卫生质量良好。检测了小麦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等18项卫生指标,所检样品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粮食卫生要求。


    小麦品种较杂。我市小麦种植品种较多较杂,小麦品质差异较大。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地域位置、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品种。推介的小麦 品种为“郑麦9023”和“鄂麦14号”。这两个品种的容重分别为779g/L和761g/L;不完善粒为6.0%和1.5%,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 15.4%和16.5%,湿面筋含量分别为35.0%和36.6%,质量较好。另外这两个品种的小麦籽粒饱满,单产较高,容重大,不完善粒少,比较适应我 市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


    油菜籽质量状况


    2011年我市油菜籽种植面积为94.25万亩,总产量约10619.7万公斤,主要品种为“中双”、“中油”、“德油”、“稀水白”、“中杂” 等。本次调查抽取46份油菜籽样品,19个品种。分析检验结果,我市油菜籽含油量较去年有所提高,杂质有所下降,但水分偏高。其中油菜籽平均含油量为 40.3%,较去年提高0.5个百分点;水分在4.5%—12.3%之间,平均值为7.6%,较去年上升0.3个百分点;杂质在1.2%—9.3%,平均 值为3.5%,较去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具体数据见表5)。抽样检测数据显示,油菜籽等级主要集中在2、3级,含油量达到国家等级中等以上 (≥38.0%)样品数40份,占87.0%,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


    表5 我市油菜籽近三年来主要质量指标对比


    含油量(%)水分(%)杂质(%)3级达标率(%)


    2009年 37.4 10.1 2.6 37.0


    2010年 39.8 7.3 5.3 89.1


    2011年 40.3 7.6 3.5 87.0



    我市油菜籽存在水分含量较高,杂质偏大,同品种的含油量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建议:油菜籽种植时期,要继续指导和帮助农民选购油菜籽种子,加强 种子的筛选,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环境的优良品种。要加强油菜田间管理,防涝抗旱,收获时节注意天气变化。收获后要及时整晒,降低水分和杂质,防止生霉腐烂。


    推介的油菜籽品种为“德油5号”、“中双9号”及“中油821”。这些品种适合我市土壤环境和种植气候,单产较高,油菜籽含油量也较高,含油量在38%—44%之间。


    上述的检测结果和建议,希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引导和促进我市粮食种植品种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收藏该商铺

登录 后再收藏

提示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二维码 意见反馈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