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厅收藏该商铺

您好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动态>熊志奇研究组文章:脑室旁灰质异位发生机制

公司动态

熊志奇研究组文章:脑室旁灰质异位发生机制

阅读:635          发布时间:2015-1-24

1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熊志奇研究组在《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Rcan1缺乏引起神经元迁移缺陷并引发脑室旁灰质异位》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钙调磷酸酶调节蛋白Rcan1在大脑皮层的发育以及脑室旁灰质异位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脑室旁灰质异位(periventricular heterotopia)是一类大脑皮层发育畸形,表现为在脑室旁出现异常的神经元聚集。诱发脑室旁灰质异位的分子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在这项研究中,熊志奇研究组发现一个与唐氏综合症相关的基因-——钙调磷酸酶调节蛋白1(Regulators of calcineurin 1,RCAN1)——在大鼠皮层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利用短发夹RNA(shRNA)下调Rcan1的表达会影响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以及神经元的放射状迁移,并且导致脑室旁灰质异位的发生。细丝蛋白A(Flna)是一种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in)的交联蛋白,对于细胞骨架的重构以及细胞的迁移是必需的。Flna的突变是导致人类罹患脑室旁灰质异位症的重要遗传因素。

该研究进一步显示,敲减Rcan1的表达会引起Flna的表达下调。此外,在敲减Rcan1的神经元中过表达Flna可以挽救细胞的迁移缺陷。这项研究工作的结果表明Rcan1可以通过调控Flna的表达参与神经元的放射状迁移。Rcan1-Flna信号通路的异常可能是引发脑室旁灰质异位的一种分子机制。

收藏该商铺

登录 后再收藏

提示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对比框

产品对比 产品对比 联系电话 二维码 意见反馈 在线交流

扫一扫访问手机商铺
021-61721271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