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厅收藏该商铺

您好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动态>北京大学连发两篇Science研究环保

公司动态

北京大学连发两篇Science研究环保

阅读:1044          发布时间:2011-9-24

生物通报道:近期北京大学接连在*刊物Science杂志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包括HONO交换新机制,以及森林碳收支的发现,这些与生态环保相关的重要成果,代表着北京大学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步伐。

Soil nitrite as a source of atmospheric HONO and OH radicals

北京大学程雅芳研究员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stry)苏杭博士作为共同*作者于Science杂志上合作发表了研究论文:“Soil nitrite as a source of atmospheric HONO and OH radicals”,报道了在土壤-大气间 HONO 交换新机制研究中取得的重要突破,这也是北大张远航教授研究团队与马普所 Ulrich Pöschl教授研究团队多年合作的进展。

羟基自由基(OH)是大气光化学过程中zui重要的氧化剂,在大气污染物的去除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被誉为大气中的“清洁剂”。气态亚硝酸(HONO)的光解是近地面大气层中OH自由基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的外场观测发现HONO存在一个很大的未知来源,探寻该未知来源是近年大气化学领域zui富挑战性的工作之一。

2008年,张远航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已经证实中国大气中OH自由基的主要来源之一是高浓度HONO的光解,对 OH 的贡献率可高达30%以上;针对 HONO 的日间未知来源,从光催化和非均相反应等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提出要关注各种表面在光照情况下的反应。近两年,苏杭博士和程雅芳研究员等收集并综合分析了土壤亚硝酸根含量以及土壤pH值,从理论上预测了土壤具有释放大量HONO的潜力: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将含氮养分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产生亚硝酸根,在土壤中氢离子的存在下,形成亚硝酸,并通过地气交换过程释放到大气中,成为大气中OH 自由基的重要来源;并进一步在烟雾箱模拟实验中证实了这一“土壤-大气”间缺失关联的存在。

“土壤能够直接向大气中释放亚硝酸”,是大气 HONO 源汇机制研究的新视角。该研究结果指出土壤中氮含量越高、酸性越强,排放的HONO越多。在中国化肥用量不断增长、土壤酸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将有更多的HONO被排放到大气中。鉴于土壤微生物和亚硝酸的广泛分布,这一机制将会对大气光化学以及陆地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对大气-土壤氮循环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该研究涉及土壤和大气多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特点。

Science杂志将该文作为“亮点”文章通过“Science Express”栏目予以重点报道。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MarkkuKulmala 教授等为该文撰写展望文章“Soil nitrites influence atmospheric chemistry”,并作为 Geochemistry Perspective 在 Science杂志上同期发表。该展望文章认为土壤-大气间 HONO 交换新机制的发现开启了氮循环研究的新视野,这不仅将对大气氧化性,还将对大气气溶胶及气候变化等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美国科学院院士Barbara Finlayson-Pitts教授在接受英国*化学协会(RSC)采访时也对该研究结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联合*、美国Iowa大学*、Science Daily、德国知音,以及英国 Chemistry & Industry 杂志等均以重要进展的形式对该研究结果予以了报道。

A Large and Persistent Carbon Sink in the World’s Forests

来自北京大学、美国森林调查局、普林斯顿大学、杜克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在刊物《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森林碳收支的重要研究结果。该研究是至今为止对森林碳收支zui为全面系统的一次评估,将对气候变化研究和气候变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生产与呼吸分解过程将大气中的CO2固定下来,从而成为稳定大气CO2浓度增加、减缓温度上升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因此,世界各国对这一被称为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研究极为重视。

早在2007年,方精云院士就联合美国森林调查局、普林斯顿大学、杜克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发起了该项研究;并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组织两次研讨会,以推动该项目的进一步实施。

研究小组利用各地的森林调查资料、生态系统野外长期观测资料,并辅以生态模型和遥感技术等手段,从不同气候带,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各要素(生物量、枯死量、凋落物、土壤有机质)的碳储量及其变化。该研究揭示,在过去的近20年里,森林每年固定约40亿吨碳(折合147亿吨CO2),相当于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一半,但由于热带毁林等人为活动导致约29亿吨碳的排放,因此,森林每年实际净固定约11亿吨碳。

研究还表明,变化等因素显著加速了热带原始森林的生长,从而吸收了更多的CO2,加之毁林后的森林快速恢复,基本抵消了热带毁林导致的碳排放,因而该研究扭转了“热带森林是巨大的碳释放源”的早期观点,认为热带森林由早期的净排放已经转变为“碳固定与碳排放基本达到平衡”的碳中性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森林的CO2净吸收主要由北方森林和温带森林所产生。

研究还显示,中国森林是一个重要的碳汇(即碳的净固定量),年平均碳汇量由1990年代的1.3亿吨,增加到近期的1.8亿吨;平均单位面积的碳汇量由每年每公顷的0.96吨增加到1.22吨。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生态建设在减缓大气CO2浓度上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收藏该商铺

登录 后再收藏

提示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对比框

产品对比 产品对比 联系电话 二维码 意见反馈 在线交流

扫一扫访问手机商铺
021-61721271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