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唐芳琼生物传感器研发成果登期刊
阅读:519 发布时间:2011-4-21生物通报道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唐芳琼研究员领导的纳米材料可控制备与应用研究室在酶生物传感器研发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称他们开发的新型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对乳酸脱氢酶(LDH)及血清中葡萄糖浓度的快速、检测。与该研究成果相关的2篇论文相继发表在电化学与传感器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的杂志《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相关工作已申请2项中国发明。
转染功能活性蛋白,Fermentas推出产品,快来免费申请样品!
开发新型、快速、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水平的方法可实现对常见的心肌炎、心肌梗塞、肾病、肝癌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实时调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将具有激发范围宽,发射光谱窄,荧光量子产率高,可通过调节尺寸、组成或结构来调节发射峰位,实现多色发光等优异光学特性的量子点用于开发信息容量大、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便于携带的生物传感器,成为光学生物传感器研究的新热点。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唐芳琼研究员领导的纳米材料可控制备与应用研究室一直致力于用价廉、可工程化的方法制备量子点并应用于生化检测,采用超声雾化法制备的水溶性碲化镉(CdTe)量子点实现对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定性定量分析。该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范围为150~1500U/L,zui低检测限达75U/L。
研究人员进而把这种方法拓展到血清中葡萄糖浓度的测定,并初步实现了对这两种物质的同时检测。所构建的新型光学生物传感器与其他的量子点光学生物传感器(例如基于荧光能量共振转移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相比,不需要昂贵而复杂的生化分子修饰,方法简单快捷,操作易于掌握,大大减少了生物传感器从组装到检测的时间,有利于传感器的小型化和家庭化。
此方法拓展了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为开拓生化检测分析的新途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验和理论基础,促进了酶生物传感器的实用化发展。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理化所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
(生物通:何嫱)
作者简介:
唐芳琼
研究员,197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唐芳琼教授是纳米材料科学家,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思想,已经成为科技人员开展研究的基础理念,对纳米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领导的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按需设计可控制备纳米材料,致力于应用在分子电子学的器件组装,纳米生物医药的高靶向和控制释放两大方面,从2000年起,领导团队负责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10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6项, 其中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创新基地项目3项,北京市基金项目3项。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合作研究,多次应日本东京理科大学胶体界面化学专家今野纪二郎和北原文雄教授聘请进行尺寸、结构和形貌可控纳米颗粒的合成合作研究,1992-1994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化学工程系特聘研究员,1996-1997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化学工程系客座副教授。2000-2001应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邀请,合作研究光子晶体的纳米复合基础材料。1998年以前,在江龙院士领导的的团队作为主要 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重大基金项目"分子器件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分子电子学”的研究。在胶体与界面领域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奖励: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和化学科学部评审专家,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Advanced Materials, Small,Langmuir, Biosensor & Bioelectronics,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Macromolecules,中国科学,无机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化学进展,过程工程学报等杂志审稿人。发表SCI、EI文章130余篇,发明70余项(已获授权55项),发明2项。
主要研究领域:
从事物理化学,胶体和界面化学,纳米材料可控制备与组装,分子电子学,纳米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