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行业百态>正文

“望闻问切” 新卫星实现海洋盐度探测
2024年11月15日 13:19:51 来源:化工仪器网 作者:小王 点击量:4969

人造卫星的诞生,打开了茫茫太空之门,让人类的科技走向了新纪元。而对于我国来说,自主研发的人造卫星顺利升空,既展现了我国的科研实力,也让我国的科研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今我国卫星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尤其是观测卫星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通过完善且全面的动态监测与探索体系,为我们建设起了保障生活和发展的城墙。

  【化工仪器网 行业百态】人造卫星的诞生,打开了茫茫太空之门,让人类的科技走向了新纪元。而对于我国来说,自主研发的人造卫星顺利升空,既展现了我国的科研实力,也让我国的科研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今我国卫星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尤其是观测卫星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通过完善且全面的动态监测与探索体系,为我们建设起了保障生活和发展的城墙。
 
  如今,卫星已经是我国检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道路管理到城市规划,从环境检测到海洋探测,卫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不断深入。而就在最近,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成功发射,更进一步解决我我国海洋动力卫星系列在海洋盐度探测能力上的空白,为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海洋动力环境包括温、盐、深、风、浪、流等多种要素。例如温度监测可以通过卫星搭载的红外和微波辐射计实现精准测量,而这部分数据对于理解海洋热结构、监测海洋锋面、预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以及研究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中,海洋盐度的测量却是一大难关。
 
  过去,针对海洋盐度的测量很难依赖卫星完成,一般都是工作人员通过海洋科考船或漂流浮标来获取。而传统的方法难免存在两个问题:数据覆盖范围和观测连续性缺乏保障。这也导致了,过去并没有大范围连续稳定的高精度海洋盐度探测数据。
 
  而此次五院研制的卫星则是利用遥感手段探测海洋盐度。主要原理是通过对卫星获取的海面微波辐射亮温数据进行反演来进行探测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团队先后攻克了高精度、高稳定度L波段接收机,主被动联合电磁兼容性,大尺寸高精度天线展开,海洋盐度数据预处理及反演,综合孔径辐射计外定标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
 
  据悉,这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配置了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主被动探测仪和频谱监测仪三类遥感载荷,同步测量海洋盐度各种影响要素。能够站在“太空视角”俯瞰全球海洋,“收听”海面微波信号,并通过发射微波来探测海面。实现海面亮温、海面温度、海面粗糙度、射频干扰等信息的检测,并将数据传回地面后交由工作人员反映出海洋盐度信息。
 
  相信这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未来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价值,在海洋环境监测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海洋科学研究、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全国政协委员滕佳材: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滕佳材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言,强调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并提出强化规划引领、实施科技兴海...
    2025-03-11 10:15:04
  • 填补空白!我国成功研制1500米级深海微生物原位分选仪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李备研究员团队与长光辰英工程化团队联合研制出深海微生物原位分选仪,填补了国内外应对深海极端环境原位检测与分选深...
    2025-01-10 11:06:19
  • 海上回收平台中标结果公告

    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上回收平台采购项目,项目编号:0729-244OIT391263,招标范围:第1包:海上...
    2025-01-06 10:08:42
  • 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正式揭牌 对标全国一流海洋监测机构

    11月22日,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正式揭牌,按照全国一流海洋监测机构的目标定位,努力打造成为全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
    2024-11-26 09:47:39
  • 预算3850万元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采购岸滩剖面定期监测设备

    近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委托江苏省政府采购中心组织公开招标,采购生物检测系统、微型波潮仪、水位波浪雷达等岸滩剖面定期监测设备,预算总...
    2024-09-30 08:36:25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2025第二届化工园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论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