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行业百态>正文

超亮高效发光器件有了新突破口 科学家发现新型半导体纳米晶体
2024年08月05日 16:54:09 来源:化工仪器网 作者:小王 点击量:5545

据悉,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的科学家团队发现了一类具有明亮基态激子的新型半导体纳米晶体。而这种晶体对于超亮高效发光器件的开发或许能够起到关键性帮助。

  【化工仪器网 行业百态】随着人们对节能环保、高效照明和显示的需求不断增加,超亮高效发光器件展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特别是在照明、显示、通讯等领域,超亮高效发光器件被寄予厚望,围绕该领域展开的技术攻克与新材料研发工作也在持续推进。而就在近日,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有望成为超亮高效发光器件的重要突破口,推动光电子领域迎来重大进步。
 
  据悉,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的科学家团队发现了一类具有明亮基态激子的新型半导体纳米晶体。而这种晶体对于超亮高效发光器件的开发或许能够起到关键性帮助。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激光器或发光二极管(LED)的性能都受限于暗激子——纳米晶体内能量最低的激子,暗激子的存在减缓了光的发射速率。也正因如此,解决暗激子难题成为了该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对象。而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则换了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尝试寻找激子能级顺序颠倒的新材料,让原本处于最低能量的暗激子“变成”明亮的激子。
 
  为此,研究团队通过理论建模结果在开源材料数据库中进行筛选,得到了50个潜在目标,并在进一步计算分析后,得到了28种具有明亮激子的纳米材料。而在随后的验证中,有至少4种的纳米晶体拥有明亮的基态激子,能够满足研究团队设想的“激子能级顺序颠倒”的情况。这些材料不仅仅解决了暗激子难题,还可以发出从红外到紫外的广谱光,展示出了暗激子的巨大应用潜力。
 
  目前,部分材料正在NRL作为纳米科学研究所计划的一部分进行生长,旨在明确展示实验室中的明亮激子行为。而这一发现有望激励广大纳米材料社区投身于明亮激子纳米结构的研究,推动该领域的快速发展。此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已经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杂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学习。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它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现有LED、太阳能电池和光电探测器存在的短板,从而开辟出新的发展模式,为开发超亮、高效的发光设备、激光器和其他技术铺平了道路,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国产半导体真空泵企业完成5亿元融资 加速国产化进程

    国内半导体真空泵企业北京通嘉完成5亿元融资,由北京新材料基金领投,多家机构跟投。资金将用于研发、市场拓展及人才引进。
    2025-04-10 15:49:59
  • 新型半导体技术造就世界最小LED

    近日,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海宁国际联合学院狄大卫教授和赵保丹研究员团队,成功研发出微米和纳米钙钛矿LED,其降尺寸过程仅造...
    2025-03-21 11:01:14
  • 核心装备赋能半导体创新 雷博科仪闪耀慕尼黑上海光博会

    在本次展会现场,雷博科仪携五大优良仪器——AC200匀胶机、DM200-SE显影机、HP100-SE烤胶机、EC400有机-金属真...
    2025-03-18 15:11:24
  • 天准科技募资不超过9亿元 加码布局工业视觉等三大领域

    2月12日,天准科技宣布发行9亿元可转债,资金用于工业视觉装备及精密测量仪器、半导体量测设备及智能驾驶控制器的研发及产业化。
    2025-02-14 14:26:19
  • 复旦大学分子束外延(MBE)中标结果公告

    项目名称:复旦大学分子束外延(MBE)采购项目,项目编号:3109-244Z20243037,招标范围:分子束外延(MBE),1套...
    2024-12-21 13:17:40
  • 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增长31.5% 制造业高端化持续推进

    《中国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飞机制造业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增加值分...
    2024-12-17 14:40:30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