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项目成果>正文

新型高比能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制备取得重要进展
2024年08月05日 11:15:25 来源:化工仪器网 点击量:28226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在新型高比能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制备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化工仪器网 项目成果】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型能源技术。其中,新型高比能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储能设备,受到了广泛关注。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在新型高比能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制备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该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高容量硫化物复合正极材料,其比容量远超当前广泛使用的三元正极材料,标志着全固态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青岛能源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经过长期深入研究,采用磷修饰碳纳米管包覆策略,制备了高性能的硫化物复合正极材料。这一创新策略不仅显著提升了硫正极与固体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接触和稳定性,还通过形成三维导电网络,促进了电子的迁移和离子的扩散,大幅提高了硫的利用率。据研究团队介绍,采用这种新型正极材料的全固态锂硫电池,在室温下即可实现每克1060.9毫安时的高比容量,而在60摄氏度条件下,放电比容量更是高达每克1519.3毫安时,接近理论比容量。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还通过硫气相沉积和机械球磨的方法,设计了一种独特的掺镍三相界面复合正极。这种设计不仅有效缓解了硫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问题,还通过镍的微量掺杂催化了硫与硫化锂的转化,进一步提升了复合正极的电化学性能。在多次循环测试中,该电池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经过14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高达70.4%。
 
  这一研究成果的发表,不仅为全固态锂硫电池的正极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该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研究团队介绍,采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和硫化锂或硫作为正极的全固态电池,其能量密度远超传统液态锂电池,未来有望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循环寿命。这一技术突破,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固态电池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青岛能源所的这一研究成果无疑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固态电池技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对固态电池技术的不断投入和研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固态电池将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领军者,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开启能源新视界,引领电池新未来 CIBF2025盛大开幕

    2025年5月15日,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5深圳电池展)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办,展出面积达 ...
    2025-05-15 11:19:08
  • 直击全球新能源技术策源地!化工仪器网邀您云端共赴CIBF2025深圳电池展

    作为CIBF2025展会官方合作媒体,化工仪器网将全程深度参与,通过3场沉浸式逛展直播 4大企业专访,化工仪器网、视频号同步直播,...
    2025-05-14 16:06:48
  • 全球新能源电池风向标再临深圳 CIBF2025明日启幕

    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5)将于2025年5月15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馆开幕,以“技术主权 开放...
    2025-05-14 14:42:23
  • 优化废铅蓄电池跨省转移管理试点单位清单(第二批)公布

    生态环境部根据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报送的试点单位情况,经审核,生态环境部建立了优化废铅蓄电池跨省转移管理试点单位清单(第二批),现予印...
    2025-04-21 14:47:40
  • 稳定循环两千次 水性电池能否推动电动汽车等领域发展

    水性电池是以水溶液为电解质的电池技术,与传统的有机电解质电池相比,在安全性、成本及环境友好性上有突出表现,因此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
    2025-04-17 17:23:28
  • 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发布 钠离子电池能否打开能源新市场

    原材料资源储量丰富、成本低廉、供应稳定且环保的优势,以及技术不断成熟帮助下,钠电池的商业化发展较为顺利,也顺势成为了未来重要的储能...
    2025-04-15 17:12:30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