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行业百态>正文

气象监测仪器助力预报能力提升,强化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2024年08月02日 09:47:39 来源:化工仪器网 点击量:4202

我国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有效提升,防汛重点地区气象观测站间距接近8公里;天气雷达数量达到546部,全国天气雷达距地1公里高度覆盖率达到43.6%。

  【化工仪器网 行业百态】8月1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亚伟表示,我国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有效提升,防汛重点地区气象观测站间距接近8公里;天气雷达数量达到546部,全国天气雷达距地1公里高度覆盖率达到43.6%。
 
  气象监测作为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而准确及时的气象监测,能够提前预警和防范气象灾害,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气象监测仪器作为气象观测的基础工具,通过实时监测大气环境中的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等关键参数,为气象预报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直接影响到气象预报的精度和提前量,对于防灾减灾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亚伟介绍,中国气象局新建3个浮标站和218个漂流浮标仪,依托天气雷达、地基垂直遥感系统和北斗探空等新装备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开展强对流、台风等协同观测,完成10个新建大气本底站和128个北斗探空系统建设;智能网格预报向三维、全球拓展,预报准确率平均提高4.6%。
 
  此外,中国气象局还积极推动智能网格预报向三维、全球拓展,预报准确率平均提高4.6%。全国强对流预警信号指导产品空间分辨率提升至1公里,中短期气象灾害风险预估全面业务化。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气象预报更加精准、更加及时,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在发布会上,王亚伟司长还介绍了中国气象局在与其他部门的互动联动方面取得的进展。入汛以来,中国气象局与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农业农村等防汛重点部门联合发布气象风险预警7300余条,较去年同期提升60%。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整体效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气象监测仪器正朝着高精度、高自动化、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应用的不断涌现,气象监测仪器将在气象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位列世界第一

    4月28日,由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
    2025-04-29 15:47:14
  • 全面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印发《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
    2025-04-27 14:41:52
  • 预算178万 广州医科大学采购仪器设备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就“广医2025年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和金域检验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
    2025-04-27 09:46:13
  • 强化新污染物源头防控!生态环境部发布意见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明确重点行业中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严...
    2025-04-22 09:43:43
  • 《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中

    日前,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碳排放量计量分技术委员会关于《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的通知,截止时间202...
    2025-04-21 13:21:53
  • 我国环保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2万亿元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持续壮大,日益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与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力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营收规模突破...
    2025-04-17 15:10:34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