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项目成果>正文

我国科学家突破混凝土制造技术 实现45%的CO2封存率!
2024年07月01日 11:49:48 来源:化工仪器网 作者:羊舌木 点击量:9540

近日,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混凝土制造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混凝土制造工艺,该工艺能在制造过程中封存高达45%的二氧化碳(CO2),且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这一创新技术为建筑行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新的可能,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化工仪器网 项目成果】近日,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混凝土制造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混凝土制造工艺,该工艺能在制造过程中封存高达45%的二氧化碳(CO2),且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这一创新技术为建筑行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新的可能,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混凝土作为世界上消耗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其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的CO2排放。据统计,水泥和混凝土行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8%,这一比例在建筑行业中尤为显著。因此,如何减少混凝土制造过程中的CO2排放,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
 
  在传统的混凝土制造过程中,虽然也有通过硬化混凝土碳化处理或新烧混凝土碳化过程来封存CO2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封存效率低、能耗高、混凝土强度受损等问题。而西北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这一新工艺,通过在混凝土制造初期向水泥粉与水的混合物中注入CO2,实现了更高的CO2封存效率,同时保持了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这一新工艺的关键在于,研究团队将CO2气体注入与少量水泥粉混合的水中,形成碳酸悬浮液。随后,将这一碳酸悬浮液与其他水泥和骨料混合,制造出新型混凝土。在这一过程中,CO2与水泥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固体碳酸钙晶体,从而实现了CO2的封存。
 
  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新工艺的CO2封存效率高达45%,远高于传统方法。同时,新型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也得到了保障,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并无显著差异。这一成果不仅为建筑行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还为混凝土制造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西北大学研究团队的这一创新成果,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专家表示,这一技术对于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未来,随着这一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相信建筑行业将能够实现更加环保、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位列世界第一

    4月28日,由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
    2025-04-29 15:47:14
  • 全面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印发《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
    2025-04-27 14:41:52
  • 预算178万 广州医科大学采购仪器设备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就“广医2025年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和金域检验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
    2025-04-27 09:46:13
  • 强化新污染物源头防控!生态环境部发布意见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明确重点行业中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严...
    2025-04-22 09:43:43
  • 《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中

    日前,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碳排放量计量分技术委员会关于《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的通知,截止时间202...
    2025-04-21 13:21:53
  • 我国环保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2万亿元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持续壮大,日益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与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力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营收规模突破...
    2025-04-17 15:10:34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