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项目成果>正文

国际首次!氮气与烯烃直接合成烷基胺
2024年06月19日 09:25:02 来源:化工仪器网 点击量:8353

最近,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的罗根教授及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这一突破性的反应,将氮气与烯烃直接转化为重要的含氮有机物——烷基胺。

  【化工仪器网 项目成果】 在化学领域,氮气与烯烃直接合成烷基胺一直被视为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最近,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的罗根教授及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这一突破性的反应,将氮气与烯烃直接转化为重要的含氮有机物——烷基胺。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展现了科研人员高超的化学合成技术,也为含氮有机物的绿色、可持续合成提供了新的途径。该研究成果6月17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氮气作为大气的主要成分,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氮源。然而,由于其化学惰性,以氮气为原料合成含氮化合物一直是一个难题。传统的工业合成氨过程需要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不仅能耗高,而且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发展温和条件下直接以氮气为氮源合成含氮有机物的方法,一直是化学领域的热门课题。
 
  烷基胺作为一类重要的含氮有机物,在医药、农药、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的烷基胺合成方法大多依赖于氨及其衍生物与极性碳试剂的反应,这不仅限制了原料的来源,也增加了合成过程的复杂性和成本。因此,探索新的烷基胺合成方法,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罗根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中,他们利用三核钛氢化物作为催化剂,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简单烯烃与氮气的直接氢胺化反应合成烷基胺。这一反应不仅具有高度的效率和选择性,而且能够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大大降低了能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该研究还发展了一种全新的氮气官能团化双活化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官能团化试剂首先被活化,然后氮气再被活化,这与传统的先活化氮气的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一模式的发现不仅提高了氮气官能团化的效率,也为氮气与简单碳氢化合物的反应提供了新的思路。
 
  罗根教授及其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烷基胺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方法,也为含氮有机物的绿色、可持续合成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一成果将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减少对氨的依赖,降低合成过程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成果将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在多核氢化物框架中,氮气与各种碳氢化合物的氢胺化反应,并设计开发利用氮气和简单碳氢化合物作为起始材料,催化合成胺类化合物的理想工艺。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产氢效率提升15倍 新材料让光解水更高效

    我国科研人员利用稀土元素钪对光催化分解水的催化材料进行改造,成功制备出新型光解水催化材料——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利用该催化材料,产氢...
    2025-04-09 13:06:12
  • 普敦科技新工厂全面投产,规模化生产助力客户无忧体验

    普敦科技的新工厂在上海松江区正式投产,通过规模化生产进一步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设备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无忧体验,为行业发展贡献...
    2025-04-02 11:17:11
  • 普敦科技新征程:全面推进LNI产品本土化战略

    普敦科技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产业本土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政策号召,迈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步——在中国珠海成立生产工厂,旨在...
    2025-03-25 16:00:42
  • 普敦科技:以客户为中心的售后服务,定义行业新标准

    化工仪器网采访普敦科技售后服务总监黄智楹,其团队秉持“客户至上”理念,通过专业化团队、24小时响应机制及未来AI技术应用,为客户提...
    2025-03-12 14:51:30
  • 对话普敦科技实验室销售总监李易峻——谈国内外市场战略与技术革新

    普敦科技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通过“立足本土,放眼全球”战略应对挑战。在国内,其磁性固相萃取系统和磁珠材料凭借高质量和定制化服务获得...
    2025-03-10 15:26:11
  • 对话普敦科技技术总监 | 揭秘普敦未来产品布局

    近日,普敦科技技术总监罗孝明先生接受了化工仪器网的专访,详细介绍了公司未来的产品布局和发展战略。普敦科技将继续立足并坚持气体发生器...
    2025-03-06 17:30:20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