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项目成果>正文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在零排放太阳能分光谱发电技术研究中获进展
2023年02月15日 14:39:08 来源:化工仪器网 作者:杨 点击量:4557

研究人员采用多节电池及聚光分光谱技术,一方面改进光谱与带隙能的匹配性以减小电池热化损失,另一方面将分离的光谱能通过热电材料加以利用,提高全光谱的利用效率。

  【化工仪器网 项目成果】二氧化碳是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之一。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影响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发展共识。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能源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以清洁的可持续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是最有效措施之一。太阳(6000 K)和太空(3 K)相对地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热源和冷源。针对太阳能,科学家开发出光伏、光热发电等技术。光伏发电由于成本低、布置简单等优点,成为太阳能发电市场的主力。而传统光伏电池只能利用与其带隙能匹配的小部分太阳光谱能,大部分光谱能以热能形式损失掉。这些损失掉的能量使光伏电池温度大幅增加,降低了光伏效率,并大幅减少电池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提升光伏电池全光谱利用效率和对电池进行有效的热管理,成为制约光伏领域发展的瓶颈。
 
  近些年发展的利用大气窗口向太空散发热量的日间辐射冷却技术为光伏电池热管理提供了新途径。研究人员采用多节电池及聚光分光谱技术,一方面改进光谱与带隙能的匹配性以减小电池热化损失,另一方面将分离的光谱能通过热电材料加以利用,提高全光谱的利用效率。新型的热管理技术降低光伏电池温度,并为热电材料提供低于环境温度的冷端温度。该技术可以高效开发来自太阳和太空的清洁电力,理论上不会产生任何排放并且不需要额外能量输入。该技术在低聚光比条件下可以达到高聚光比条件下传统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且能够24小时运行并实现夜间0.4%的等效发电效率(基于AM1.5太阳辐照度),颇具潜力。
 
  相关成果Maximizing Electric Power through Spectral-Splitting Photovoltaic-Thermoelectric Hybrid System Integrated with Radiative Cooling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Advanced Science。
 
  来源: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直击全球新能源技术策源地!化工仪器网邀您云端共赴CIBF2025深圳电池展

    作为CIBF2025展会官方合作媒体,化工仪器网将全程深度参与,通过3场沉浸式逛展直播 4大企业专访,化工仪器网、视频号同步直播,...
    2025-05-14 16:06:48
  • 全球新能源电池风向标再临深圳 CIBF2025明日启幕

    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5)将于2025年5月15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馆开幕,以“技术主权 开放...
    2025-05-14 14:42:23
  • 优化废铅蓄电池跨省转移管理试点单位清单(第二批)公布

    生态环境部根据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报送的试点单位情况,经审核,生态环境部建立了优化废铅蓄电池跨省转移管理试点单位清单(第二批),现予印...
    2025-04-21 14:47:40
  • 稳定循环两千次 水性电池能否推动电动汽车等领域发展

    水性电池是以水溶液为电解质的电池技术,与传统的有机电解质电池相比,在安全性、成本及环境友好性上有突出表现,因此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
    2025-04-17 17:23:28
  • 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发布 钠离子电池能否打开能源新市场

    原材料资源储量丰富、成本低廉、供应稳定且环保的优势,以及技术不断成熟帮助下,钠电池的商业化发展较为顺利,也顺势成为了未来重要的储能...
    2025-04-15 17:12:30
  • 绿色环保还能自由塑性 新型流体电池有望助推柔性电子发展

    瑞典林雪平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创新的流体形态电极,研发出能被塑造成任何形状的电池,这种电池柔软且可延展,并且采用的是液态电极,因此...
    2025-04-15 13:04:01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