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手机版
移动端访问更便捷生物质能碳减排潜力超过20亿吨,如何将碳市场变成发展“红利”?
2022年12月07日 16:59:50
来源:环保在线 点击量:3389

作为国际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具有绿色、低碳、清洁等特点。同时,由于其来源与农业农村、垃圾处置等密切相关,环境、经济效益也很突出。而当前,生物质能也凭借着出色减碳的能力,在碳市场的催动下迎来更多发展红利。
【化工仪器网 时事热点】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一批减排固碳典型案例,生物质能替代亦被重点提及,具体利用方式有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成型燃料供暖、热解气化集中供暖、沼气发电、沼气工程集中供气、生物天然气等。北方可通过使用秸秆等生物质替代煤炭进行集中供暖,南方则能利用沼气进行供暖与供气。生物质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减碳的价值正在进一步被挖掘。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编制的《3060零碳生物质能潜力蓝皮书》中指出,如能合理使用,生物质能将创造负碳排放,成为环境修复的方式之一。根据统计,目前我国生物质能资源量能源化利用量约4.61亿吨,可帮助实现碳减排2.18亿吨,预计到2023年,生物质能各类途径的利用将为为全社会碳减排超9亿吨,到2060年这一数字增至20亿。
这里所说的生物质能,通常指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粪便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但是,尽管减碳潜力巨大,我国目前生物质能利用一直出于起步阶段,在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不到10%,距成熟的商业化运营模式还有一定差距。“发展生物质能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一环。”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国际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具有绿色、低碳、清洁等特点。同时,由于其来源与农业农村、垃圾处置等密切相关,环境、经济效益也很突出。而当前,生物质能也凭借着出色减碳的能力,在碳市场的催动下迎来更多发展红利。2021年至当下,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多项关键性指导政策,如: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要求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 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到推进农村生物质能源多元化利用,加快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农村清洁能源利用体系;《“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要求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和沼气发电……
《生物质能项目参与碳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启动后按照目前的统计数据,电力市场覆盖配额40亿吨左右,按照管理办法规定,理论上可支持2亿吨碳信用来做抵消。生物质能参与其中,按照利用的技术类型可分为:直接燃烧、垃圾处理、沼气回收利用、生物质气化、生物液体燃料、用户侧的燃料转换五大类。一直有望重启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也将成为可再生能源项目将碳资源“变现”的重要渠道。
有关券商指出,“双碳”中长期战略要求不变,生态环境部同时不断加快推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垃圾焚烧项目有望获得额外收益支撑,废物资源化能源化项目以及生物质能源类项目亦有望受益。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4月28日,由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2025-04-29 15:47:14
-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印发《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2025-04-27 14:41:52
-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就“广医2025年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和金域检验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2025-04-27 09:46:13
-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明确重点行业中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严...2025-04-22 09:43:43
-
日前,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碳排放量计量分技术委员会关于《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的通知,截止时间202...2025-04-21 13:21:53
-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持续壮大,日益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与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力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025-04-17 15:10:34
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