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手机版
移动端访问更便捷减碳战略3支柱直链碳核算 又指了一条致富路?
2022年07月15日 15:56:57
来源:环保在线 点击量:2985

碳核算,在减污降碳的刚需之下,这是一门新的“绿色生意”,市场需求可见增长,发展潜力有望升级。
【化工仪器网 时事热点】来自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的消息显示,协会组织北京建筑大学、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编制的《城镇水务系统碳核算与减排路径技术指南》正式发布。
《指南》由总则、城镇水务系统及其碳排放、碳排放核算原则与程序、规划建设、运行维护、资产重置与拆除,以及城镇水务系统碳减排路径、数据获取与管理、结果分析与报告、附录共计10个篇章组成。
碳核算,一个在“双碳”背景下,测量人类活动向地球生物圈直接和间接排放二氧化碳及其当量气体的全新体系,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等多类污染物成分,据悉可以具体根据数据来源、测量方式、数据形式、数据质量、测量地域及时间范围等因素,生成不同类型的碳核算结果。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曾表示,我国减碳战略应该是三支柱体系——即增长型碳汇市场、自主减排责任体系以及绿色微观基础制度(以碳核算、碳账户为重点)。而上述三支柱都与碳核算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目前我国碳核算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建立企业和其他机构碳账户,以及有条件的率先构建个人碳账户两厢结合是现下的主流思路。
企业自然是碳核算的最大主体对象,在减污降碳的刚需之下,变革之路已有先锋。
如阿里云推出“能耗宝”可持续发展平台,助力协助客户将企业和产品层面的碳核算及报告过程自动化,并获取有关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实时数据;如联想,推出首款“联想企业碳核算平台”还不止,更是推出了面向个人的联想碳普惠平台“乐碳圈”。
不可否认,这是一门新的“绿色生意”,毕竟企业自己进行碳核算难免遇到概念认识不清、核算程序不明、专业人才储备不够、经验不足、耗时耗力等等难题。所以,在碳核算需求下,摸清碳家底,响应ESG信息披露等催生了碳核算业务市场以及一批数字化工具的诞生。
当然,市场还是个“新生儿”,难免会有规范标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不过类似开头提到的技术指南这样的规范文件会越来越多,最终构建起成熟的碳核算体系。如中国产业促进会发布《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 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8月1日起正式实施;长三角智慧冷链联盟(筹)牵头“零碳冷链园区碳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或将为全国冷链行业建设及改造零碳冷链园区提供首个体系化标准。
碳核算市场需求可见增长,发展潜力有望升级,甚至当“卖碳”成为一门新的生意经,由碳核算和碳交易支撑的业务体系会越来越庞大。看见“碳汇”价值,评估“碳资产”,聚焦ESG信息披露,碳核算释放的能量,将超乎你想象。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4月28日,由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2025-04-29 15:47:14
-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印发《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2025-04-27 14:41:52
-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就“广医2025年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和金域检验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2025-04-27 09:46:13
-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明确重点行业中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严...2025-04-22 09:43:43
-
日前,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碳排放量计量分技术委员会关于《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的通知,截止时间202...2025-04-21 13:21:53
-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持续壮大,日益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与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力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025-04-17 15:10:34
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