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时事热点>正文

锁死“农林固废”与“清洁能源”,生物质发电前景可期
2022年06月27日 16:33:48 来源:环保在线 点击量:3113

随着各项政策加码,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将逐步完善,生产、收集、处理、储运等环节都将迎来大的更新升级,共同朝着规模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化工仪器网 时事热点】 “作为拥有‘负碳属性’的能源,生物质能被市场严重低估。要想实现能源绿色化、低碳化方向转型,单纯减少碳排放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利用好碳抵消工具,利用好负碳排放产生的减量。”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1亿千瓦,同比增长15.1%,其中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装机突破了7亿千瓦。
 
  与此同时,即将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1》也提到,2021年我国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仍稳居世界第一。
 
  可以说,为实现“双碳”及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目标,可再生能源正成为全国能源发展的主力。
 
  不过,同属清洁能源,生物质发电增长规模却不及风电与光伏,这点从并网补贴上也能略见一二。日前,财政部发布2022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计划,其中风电、光伏项目均在10亿元以上,而生物质发电仅为2890万元,相差甚远。
 
  生物质发电,即利用生物质能进行发电,主要形式有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与沼发电,兼具环保与供能效益。凭借低碳、可再生的优势以及与化石能源高度相似的理化特性等,生物质能也被认为是化石能源的最佳替代品和节能减碳利器。
 
  按理来说,我国作为人口与农业大国,有充足的原料开发生物质发电。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各类有机废弃物资源总量超过60亿吨,可折合成约11亿吨标准煤。
 
  针对当下生物质发展驱动力不足的情况,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拥有‘负碳属性’的能源,生物质能被市场严重低估。要想实现能源绿色化、低碳化方向转型,单纯减少碳排放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利用好碳抵消工具,利用好负碳排放产生的减量。”
 
  可喜的是,政策层面对生物质能源愈发重视。5月10日,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提出将积极开发生物能源,有序发展生物质大点,推动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亦指明,要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和沼气发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
 
  同时,生物质发电还搭上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快车,对接广大农村地区废弃物处理需求,成为实现农林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清洁能源生产双线并举的重要措施。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各项政策加码,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将逐步完善,生产、收集、处理、储运等环节都将迎来大的更新升级,共同朝着规模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且碳中和是一项长达几十年的重大发展战略,生物质能身处其中,必然也有机会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位列世界第一

    4月28日,由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
    2025-04-29 15:47:14
  • 全面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印发《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
    2025-04-27 14:41:52
  • 预算178万 广州医科大学采购仪器设备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就“广医2025年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和金域检验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
    2025-04-27 09:46:13
  • 强化新污染物源头防控!生态环境部发布意见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明确重点行业中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严...
    2025-04-22 09:43:43
  • 《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中

    日前,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碳排放量计量分技术委员会关于《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的通知,截止时间202...
    2025-04-21 13:21:53
  • 我国环保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2万亿元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持续壮大,日益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与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力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营收规模突破...
    2025-04-17 15:10:34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