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手机版
移动端访问更便捷关注许久的减污降碳方案终于出了,这些领域“含金量”较高!
2022年06月23日 11:52:41
来源:环保在线 点击量:3166

6月13日,七部门联合编制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正式发布。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的重要文件之一,自2021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会上放出风声开始,业界就对此“翘首以盼”。
【化工仪器网 时事热点】终于!6月13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编制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正式公开发布。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重要文件之一,自2021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会上放出风声开始,业界就对此“翘首以盼”。
真要算起来,“减污降碳协同”一词在近两年的刷屏次数不亚于“双碳”,有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注重减污降碳协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注重减污降碳协同、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注重减污降碳协同,甚至“双碳”目标的实现也绕不开减污降碳协同。
为什么一定要减污与降碳协同?
众所周知,受温室效应的影响,地球的气候与生态正发生着巨大改变,这一改变成为事关人类文明存续的重要议题。而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来自生产生活中污染物的过度排放。环境质量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任务高度重合,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特性和排放时空一致性等特征。
化石能源消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造成的污染,既是环境质量根本改善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领域。因此,减污降碳协同的意义就在于能统筹进行任务布局,以环境治理手段助推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等共赢。
加强源头防控、突出重点领域、优化环境治理,《方案》点出了这些机会
其一,工业、交通等重点行业仍处于减污降碳“风暴”的中心。
工业领域,超低排放改造的重心正从火电朝向钢铁、水泥等非电行业。2月份发布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共计辐射到了17个行业,石化、化工、冶金等均有涉及,单位能效产能要求进一步收紧。
《方案》亦强调,在工业领域,既要加快产业链绿色升级,推进重点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也要有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可利用比例与再生产品产量,如水泥行业可加快原燃料替代,铝行业可增加再生铝产量。而在交通领域,推广清洁能源是关键方向。
其二,城乡兼顾成新主题,加快农村减污降碳潜力挖掘。
事实上,今年以来,政策层面已经对县城、农村地区环境治理表现出了高关注度。《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均向其伸出了“橄榄枝”。
而按照《方案》罗列的,农村地区的减污降碳任务重点集中在建筑绿色化改造、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农村面源治理、节能低碳产品推广、可再生能源替代这些方面,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提高到43%的目标。
其三,修复市场增量空间打开,接轨“第三次土壤普查”热度
《方案》特别指出,拟“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及“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具体到科学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坚持水域等的自然恢复,借此提升生态系统碳汇与净化功能,并用碳汇等“反哺”森林、海洋生态修复改善。
以上就是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简要分析,无论如何,这对于环境产业来说,无疑将是一次重要的“跃迁”机遇。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4月28日,由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2025-04-29 15:47:14
-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印发《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2025-04-27 14:41:52
-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就“广医2025年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和金域检验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2025-04-27 09:46:13
-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明确重点行业中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严...2025-04-22 09:43:43
-
日前,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碳排放量计量分技术委员会关于《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的通知,截止时间202...2025-04-21 13:21:53
-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持续壮大,日益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与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力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025-04-17 15:10:34
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