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行业百态>正文

我们离海水淡化前景大开还有多远?
2022年06月23日 11:47:44 来源:环保在线 点击量:3907

我国海水淡化领域有关专家曾表示,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增量技术,是沿海缺水地区解决水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选择,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化工仪器网 行业百态】我国海水淡化领域有关专家曾表示,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增量技术,是沿海缺水地区解决水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选择,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与“前景广阔”四字并行,海水淡化突破发展的挑战不小,仍需要在制度、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突破,真正打开海水淡化产业前景仍任重道远。
 
  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我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35个,工程规模1651083吨/日,2020年全国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4个。相较于前一年,新建成工程略有减少,但重要的是,从全局来看,海水淡化产业稳定发展的势头。
 
  其中应用反渗透技术的工程118个,占总规模的65.32%,且2020年新增海水淡化工程全部采用反渗透技术。又一个重要的信息点来了,反渗透技术在海水淡化产业中的地位凸显,海水淡化技术发展的一大主流方向落入反渗透技术。
 
  再加上去年自然资源部、国际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设定的目标,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要达到290万吨/日以上。从《2020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的工程规模来看,距离2025年的既定目标还有近130吨左右,足以看到可供业内企业自由发挥的大幅空间。
 
  据新闻报道,天津正谋划将淡化海水作为滨海新区、宁河区等区域的补充水源,还打算推动符合相关标准的淡化海水进入市政管网,加强供水水质监管,优化供水结构,促进供水安全。山东作为海洋大省,为突破水资源的刚性约束,海水淡化则更具发展优势,目前山东海水淡化的产能规模已超45万吨,未来还将继续优化海水淡化产业,为地方提供更稳定的水源供给。
 
  此外,海水淡化技术层面,膜技术作为关键要素之一,一直都有好消息传来。环保在线此前刚介绍过被业内人士称为突破了膜行业30年技术瓶颈的新技术——浙江师范大学超模团队研发的一款复合超滤膜。现在,由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师生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发明出了一款超快海水淡化膜,高通水量、可观的抗污染能力,又成功引起业内人士的注意。这些技术突破无一不提振着行业发展的信心。
 
  有政协委员还曾向上提交了一份有关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提案,其认为海水淡化已发展成为沿海缺水国家及地区的重要新增水源,下一步因将海水淡化作为新水源纳入国家水网工程,给予海水淡化事业长期稳定的支持,提高战略支撑服务能力……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大方向不会变,有诸多证据加以佐证,海水淡化预期加速推进!有预测称,我国水资源短缺高峰将出现在2030年,届时会否成为海水淡化兴起的关键节点?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位列世界第一

    4月28日,由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
    2025-04-29 15:47:14
  • 全面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印发《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
    2025-04-27 14:41:52
  • 预算178万 广州医科大学采购仪器设备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就“广医2025年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和金域检验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
    2025-04-27 09:46:13
  • 强化新污染物源头防控!生态环境部发布意见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明确重点行业中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严...
    2025-04-22 09:43:43
  • 《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中

    日前,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碳排放量计量分技术委员会关于《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的通知,截止时间202...
    2025-04-21 13:21:53
  • 我国环保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2万亿元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持续壮大,日益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与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力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营收规模突破...
    2025-04-17 15:10:34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