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时事热点>正文

作为旱地“活皮肤”的生物结皮 或可降低全球扬尘排放的55%
2022年05月24日 08:44:03 来源:化工仪器网 作者:Lani 点击量:5048

生物结皮覆盖了全球12%的地表,通过增加土壤稳定性减少土地侵蚀。研究称,生物土壤结皮或可降低全球扬尘排放的55%,每年防止释放约7亿吨尘土,强调了生物结皮在管理全球环境变化中的重要性。

  【化工仪器网 时事热点生物结皮是由土壤微生物、藻类、地衣和苔藓植物等与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土壤颗粒粘合形成的有机复合体,广泛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也是这些地区植被演替的重要基础。
 
  据《自然·地球科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西班牙阿尔梅里亚大学通过对当前和未来环境下生物结皮对全球微尘循环及相应对气候的影响进行评估发现,生物土壤结皮或可降低全球扬尘排放的55%,每年防止释放约7亿吨尘土。这些发现强调了生物结皮在管理全球环境变化中的重要性。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就出现了生物土壤结皮的初步研究,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土壤生物结皮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种子萌发等机理研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土壤结皮对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影响也逐渐被挖掘和应用。对地球上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来说,生物土壤结皮是最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生物土壤结皮也已被称为“荒漠的生态系统工程师”、全球旱地的“活皮肤”等。
 
  生物结皮覆盖了全球12%的地表,通过增加土壤稳定性减少土地侵蚀。生物土壤结皮的形成使土壤表面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上均明显不同于松散沙土,具有较强的抗风蚀、水蚀功能。许多研究证实,生物土壤结皮对改善荒漠土壤的养分状况,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治理土地荒漠化,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调查各种植被,并在各种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出了许多治理方式。近年来,在沙地和荒漠地区,由于人为活动的加剧和放牧的增加等因素,生物土壤结皮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生物土壤结皮作为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修复,如果缺乏长期的监测和有效的管理,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沙地或荒漠生态系统恢复。
 
  研究中,科研人员还表明,生物结皮可能影响尘埃气候效应,其方式类似于来自人类活动的气溶胶对气候的直接影响。物结皮对全球微尘循环的影响以及相关气候影响,对人类健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态系统功能有着重要意义,需将生物结皮视作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位列世界第一

    4月28日,由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
    2025-04-29 15:47:14
  • 全面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印发《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
    2025-04-27 14:41:52
  • 预算178万 广州医科大学采购仪器设备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就“广医2025年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和金域检验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
    2025-04-27 09:46:13
  • 强化新污染物源头防控!生态环境部发布意见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明确重点行业中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严...
    2025-04-22 09:43:43
  • 《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中

    日前,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碳排放量计量分技术委员会关于《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的通知,截止时间202...
    2025-04-21 13:21:53
  • 我国环保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2万亿元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持续壮大,日益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与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力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营收规模突破...
    2025-04-17 15:10:34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