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行业百态>正文

为全球碳监测开一枚天眼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成功入轨
2022年04月20日 11:12:39 来源:化工仪器网 作者:小王 点击量:5130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并在随后制定了相关的计划以及一系列的规范性举措。而就在最近,这项工作在技术层面有了新的成果。

  【化工仪器网 行业百态】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并在随后制定了相关的计划以及一系列的规范性举措。而就在最近,这项工作在技术层面有了新的成果。
 
 
  4月16日,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的帮助下,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而在这颗大气检测卫星上,装载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研发的三台仪器,分别是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EMI、多角度偏振成像仪DPC、高精度偏振扫描仪POSP。
 
  值得一提的是,该卫星是我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首批启动的综合探测卫星,同时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非常重要的一颗科研卫星,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据悉,该卫星采用主被动结合、多手段综合的探测体制,装载有5台遥感仪器,有望大幅度地提升全球碳监测和大气污染监测能力,对于大气环境治理以及农业、气象等领域的监测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颗刚刚升起的“星星”如同一枚天眼帮助我们监测全球的大气环境,也标志着我国在大气遥感领域达到的全新高度。但事实上,这并非我们首次将卫星监测技术与环境监测项目联系到一起。
 
  例如去年的9月,我国就曾成功发射高光谱观测卫星。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型手段,这颗卫星可以实现辨形、知色,并且能够从光谱技术层面区分不同物质,从而实现大范围的环境监测。此外,卫星搭载的五台大气成分探测仪还可以针对臭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进行实时的监测,从而进一步的协同有关部门开展大气环境治理工作。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一系列的环境监测卫星在独立工作的同时,也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多张环境监测卫星网,我国可以由点到面的实现大范围、高精度的全球环境监测工作,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的效果。
 
  此外,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未来我国还将就空间基础设施先后发射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等遥感监测卫星,届时天空中将会陆续部署出更加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监测的效果。
 
  结语:面对“蓝天保卫战”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发展技术,面临“双碳”节点我们也在一直寻求突破。或许从目前来看,我们并不知道这场针对环境展开的整治工作将会进行多久,但是技术的发展与融合,却在用一个个成果,鼓舞着每个人的心。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位列世界第一

    4月28日,由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
    2025-04-29 15:47:14
  • 全面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印发《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
    2025-04-27 14:41:52
  • 预算178万 广州医科大学采购仪器设备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就“广医2025年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和金域检验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
    2025-04-27 09:46:13
  • 强化新污染物源头防控!生态环境部发布意见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明确重点行业中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严...
    2025-04-22 09:43:43
  • 《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中

    日前,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碳排放量计量分技术委员会关于《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的通知,截止时间202...
    2025-04-21 13:21:53
  • 我国环保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2万亿元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持续壮大,日益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与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力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营收规模突破...
    2025-04-17 15:10:34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