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项目成果>正文

惰性酰胺的活化与转化全新策略出现 为有机合成提供强有力工具
2022年04月18日 15:02:28 来源:化工仪器网 作者:杨 点击量:4097

近日,海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陈铁桥团队利用酸与氧配位削弱酰胺键的强度和强亲核性的碘离子进攻羰基碳,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了惰性酰胺C—N键的在线活化与转氨化,通过活性酰碘的形成重构了酰胺类化合物的经典化学活性顺序,为惰性酰胺C—N键的活化提供了新的策略。

  【化工仪器网 项目成果】酰胺是羧酸中的羟基被氨基(或胺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学化合物,也可看成是氨(或胺)的氢被酰基取代的衍生物,化学式为C3-H7-N-O。液体酰胺不但可以溶解有机化合物,而且也可以溶解许多无机化合物,是良好的溶剂。如N,N-二甲基甲酰胺和N,N-二甲基乙酰胺可与水和大多数有机溶剂以及许多无机液体以任意比例混合,是很好的非质子极性溶剂。
 
  酰胺广泛存在于各类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功能分子中,研究酰胺C—N键的活化与转化,对于利用一般酰胺制备精细化学品、实现酰胺类药物等功能分子的晚期修饰和合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由于酰胺C—N键的共振效应,酰胺的化学性质非常惰性,一般只与高活性的亲核试剂如M—H等化合物直接反应。
 
(图片来源:论文资料)
 
  近日,海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陈铁桥团队利用酸与氧配位削弱酰胺键的强度和强亲核性的碘离子进攻羰基碳,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了惰性酰胺C—N键的在线活化与转氨化,通过活性酰碘的形成重构了酰胺类化合物的经典化学活性顺序,为惰性酰胺C—N键的活化提供了新的策略。该反应的成功实施不仅拓展了酰胺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范围,也为惰性酰胺的活化与转化提供了全新策略。
 
  惰性三级酰胺的选择性转氨化反应成功的关键之一是酸/碘协同催化活化酰胺C—N键,其次是离去的二甲胺具有强的碱性,更能与酸结合生成季铵盐并从甲苯中沉淀出来,促进化学反应平衡向正方向进行。这种全新的酰胺C—N键的活化方式将为有机合成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相关论文Highly Chemoselective Transamidation of Unactivated Tertiary Amides by Electrophilic N−C(O) Activation by Amide-to-Acyl Iodide Re-routing于近日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阿尔塔科技携多种解决方案出席CBIFS2025 助力食品安全精准检测

    天津阿尔塔科技有限公司携多种解决方案亮相第十七届食品安全技术论坛,助力食品安全精准检测。
    2025-04-17 14:25:46
  • 第一季度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372项 助力多领域高质量发展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第一季度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共372项,同比增长约60%。其中,国家一级标准物质25项,国家二级标准物质347项。
    2025-04-15 10:00:45
  • 涵盖生态环境等领域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37项国家标准样品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37项国家标准样品,涵盖生态环境、消费品、生物技术以及金属材料等关键领域。
    2025-03-21 09:33:52
  • 超9000万 海关系统大批试剂耗材采购意向

    近期,各地海关连续发布多项仪器设备及试剂耗材采购意向,预算总金额高达9206.116万元。
    2025-02-19 14:36:44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2024年新建国家标准物质目录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2024年批准新建的国家标准物质目录。此次批准新建的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共有83项,国家二级标准物质达到105...
    2025-02-02 10:00:09
  • 2024年我国共批准建立1135项国家标准物质

    2024年,我国已宣布批准建立1135项国家标准物质,较上年增长了51.9%,总数首次超过1.8万项。
    2025-01-14 13:38:56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