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手机版
移动端访问更便捷环境保护中德合作纵深推进 新一轮圆桌对话聚焦“碳中和”
2020年11月11日 11:54:38
来源:环保在线整理 点击量:4787

2020年11月9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应邀出席“中德欧实现气候新目标的路径”非正式圆桌对话。圆桌对话上,我国也重申这2大中长期目标和远景,并承诺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大的力度,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化工仪器网 行业动态】2020年11月9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应邀出席“中德欧实现气候新目标的路径”非正式圆桌对话。聚焦中欧各自Z新宣布的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和愿景,就其实现路径、短期影响及深化中欧气候变化合作展开探讨。
周所周知,我国刚刚明确给出了“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圆桌对话上,我国也重申这2大中长期目标和远景,并承诺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大的力度,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中德自1994年启动环保合作以来,合作深度大大拓宽,从政策法规、管理系统,到电子废物管理、油气回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高碳汇经济等,合作领域持续延展。
2009年,双方在此基础上开启了气候合作,建立气候变化工作组,在科学研究、技术转让、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大量合作,就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温室气体监测、碳排放交易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项目合作。
近年来,中德之间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有了长足发展。
通过战略性政策对话和专业化技术交流,中德在一些重大课题上有针对性展开了务实合作,包括构建环境治理体系、防治细颗粒物(PM2.5)污染、调查土壤污染、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等。
中德气候工作组、中德环境论坛、中德战略环境对话等合作机制有效运行中。
2018年,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中德发表的《联合声明》提出携手努力塑造可持续的未来,大篇幅阐述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等方面的合作共识。一面是我国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经验做法;一面是德国在可持续发展的诸多议题上既有理念又有实践,值得借鉴。
2019年,第六届中德环境论坛在京召开,主题是“面向2030:加速创新变革,实现绿色发展”,是落实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的一项重要活动。
生态环境部部长还在会见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部长时表示,中德生态环境合作25周年,在污染防治、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合作,携手应对环境问题,推动两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据悉,德方也对我国近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表达了进一步深化在生态环境领域合作的意愿。此次会面,双方共同签署了《中德环境与气候变化工作组工作大纲文件》,就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联盟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深化合作,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已经成为重要贡献者。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与100多个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环境保护交流,签署了近150项生态环保合作文件。
“十四五”即将开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也希望为环境保护合作与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项目名称:福建漳州核电厂3、4号机组安全级导波雷达液位变送器,项目编号:0739-254CNEIC2D02,招标范围:福建漳州核电...2025-05-09 14:36:56
-
近日,我国科学家研制出基于“铠甲”传感材料的抗硫中毒的便携式硫化氢气体检测仪,将为相关行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检测解决方案。2025-04-30 11:09:56
-
近日,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局委托甘肃中鑫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组织公开招标,为化工园区挥发性有机物监管能力提升采购车载 VOCs 监测系...2025-04-30 09:30:04
-
预算794.8万元 伊犁哈萨克生态环境局采购一批细颗粒物检测仪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就“伊犁州细颗粒物组分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发布招标公告,预算794.8万元。2025-04-25 13:10:20 -
上海麦越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携M-2060S恶臭在线监测系统、M-2060P便携式检测系统及废气治理项目亮相第26届中国环博会,展示了...2025-04-24 14:23:17
-
三大创新仪器解码多场景环境监测 四方仪器闪耀2025中国环博会
作为一家专业提供气体成分及流量测量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四方光电(武汉)仪器有限公司携前沿技术成果惊艳亮相,全方位展现其以核心传感技...2025-04-24 09:33:09
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