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科技前沿>正文

好消息!新型单原子分散配位不饱和铜催化剂成功研发
2020年05月29日 15:24:24 来源:化工仪器网 点击量:6099

为了确保非贵金属氮掺杂碳材料获得过程更为合理、简便,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研究人员也注入了大量的心血。

  【化工仪器网 科技前沿】据悉,催化起着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影响化学平衡的作用,而催化剂的使用不仅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提高生产能力,还可以改善操作条件,降低对设备的要求,并提高目的产物的收率。催化剂种类繁多,按照状态、反应体系作用大小等分法,大致包括有液体催化剂、固体催化剂、均相催化剂、多相催化剂、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而多相催化剂又可以分为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络合物催化剂等。
 
  近年来,因丰富的储量、良好的生物兼容性以及环境友好性,非贵金属氮掺杂碳材料在能量存储转化和催化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目前常使用高温热解策略制备非贵金属氮掺杂碳材料,虽说该方法在热解过程中不涉及催化剂以及其他能量,但其容易导致所制备的非贵金属氮掺杂碳材料中结构的异质性,而这不仅回降低金属原子的利用率,也回增加对催化活性位点研究的难度。
 
  为了确保非贵金属氮掺杂碳材料获得过程更为合理、简便,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研究人员也注入了大量的心血。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杨勇带领的低碳催化转化研究组成功开发出了一条简便、经济、高效的高温热解制备方法。该方法是以廉价且环境友好的水热碳和储量丰富的Cu(NO3)2为原料,在氮气气氛下高温热解制得了高度单原子分散、以配位不饱和Cu-N2为活性中心的铜催化剂。据悉,该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稳定性较好,能有效改善目前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底物大量过量、催化活性低、底物范围窄、选择性差等问题。
 
  而随着经济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研发了多种能催化能源转换的产品和技术。其中,单原子催化剂由于高效的原子利用效率、优良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成为了近年来能源催化领域的常用材料,而本次青岛能源所开发出了新型单原子分散配位不饱和铜催化剂只是成功的一步,相信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未来将会研发出更多性能优良的催化剂。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889.97万 河池学院智能装备实验室采购项目公开招标

    近日,河池学院发布公告,计划对智能装备实验室采购项目[GXZC2024-G1-000189-JGJD]公开招标,预算金额889.9...
    2024-05-28 09:17:16
  • 关于批准《含钨锡精矿成分标准样品》等36项国家标准样品及31项国家标准样品延长有效期的公告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批准发布《含钨锡精矿成分标准样品》等36项国家标准样品,并延长31项国...
    2023-12-12 14:24:17
  • 贺利氏做客“云访谈”:努力打造与高端仪器匹配的光学仪器材料

    作为本届展会的合作媒体平台,化工仪器网特别推出了展前云访谈系列活动。今天做客我们云访谈的嘉宾是贺利氏科纳米中国区总经理蔡晓东先生。
    2023-07-06 14:11:06
  • 我国首次深海保温保压取样海试成功

    2022年9月23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领衔的深圳大学与四川大学团队自主研制的深海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样装备海试成...
    2022-09-27 13:52:18
  • 上海硅酸盐所在催化剂降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抗失活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孙静团队(纳米功能材料与光电应用课题组)在氧化钛基复合材料降解VOCs催化剂抗失活机制研究中...
    2020-12-23 09:47:23
  • 《光催化纳米材料涂层降解苯性能测试方法》意见征求

    目前,国内外对光催化降解甲醛、乙醛、甲苯有相关的检测标准,还没有关于光催化降解苯的检测方法标准。为此,在中国科学院的主管下,中国建...
    2020-06-23 09:03:54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