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请登录】【免费注册】

首页-资讯-技术-商机-产品-企业-人才-品牌-访谈-专题-视频-专家-机构-展会-培训-买家-论坛

色谱子网|光谱子网|质谱子网|电化学|天平衡器|反应设备|纯化设备|离心机
粒度仪|试验箱|试验机|培养箱|石油仪器|恒温加热干燥|环境监测|样品前处理

真空干燥箱|高压反应釜|烟气分析仪
拉力试验机|高低温试验箱|电子天平


招商banner
本站服务网站帮助榜上有名

展会首页|招商新闻|招商资讯|代理意向|品牌报道|代理商风采|经营故事|促销技巧|培训

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化工仪器网>招商代理>招商新闻>湖北宜都市:锲而不舍招商引资凝
湖北宜都市:锲而不舍招商引资凝心聚力推进发展
2009-07-27  来源:人民网
  近年来,宜都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在全省进入全国百强县、实现全面小康的“两个”目标,坚持发展要务不动摇,狠抓招商引资不放松,连续6年被评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宜都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走“一主三化”道路,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才能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

  一、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源”

  大力招商引资,借力发展,是宜都作为一个内陆山区县市加快发展必需的选择。近年来,我们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发展之基、增量之源,不断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理念,真正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内在动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应对金融危机的生动实践。2003年以来,全市月平均引进过亿元项目1个,投资总额累计超过200亿元,工业投资在三次产业中占比达到60%,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增加3倍,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左右,工业贡献额占到GDP的50%以上,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到全市财政总收入的90%,解决就业岗位5万个,其中:40%以上的被转移出来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

  1.做到“六个转变”。在招商引资方式上,由注重招商数量向注重招商质量和效益的转变;在力量配备上,由全员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在招商定位上,由“遍地开花”向重点突破转变;在管理模式上,由“招管一体”向招管分离转变;在载体建设上,由“各自为阵”向园区承载转变;在招商策略上,由“政策效应”向环境创新转变;在工作考核上,由一般奖励向科学考评转变。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创新社会化、信息化招商办法,探索项目征地拆迁风险评估、监督关口前移工作制度,促使项目迅速落地。

  2.坚持“五个并重”。我们按照“精一壮二活三”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五个并重”,推动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坚持抓大项目与抓小项目并重。在抓大项目的同时,注重小项目的引进,形成了大小项目齐头并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8家,其中过10亿元3家,过5亿元10家;税收过5000万元3家,其中过亿元企业1家;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达到3家。第二,坚持抓工业项目与抓社会发展项目、农业项目、第三产业项目并重。投入30亿元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50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5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5家,1家,省级4家,2008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80亿元。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培育了67家现代物流企业,年产值33.5亿元。第三,坚持引进外资与激活本地民营资本并重。在把引进外资作为主攻方向的同时,更大力度、更大范围利用本地民营资本,扶持全民创业,陆城十里铺创业园聚集“回归创业”型企业200余家,产值过50亿元。第四,坚持企业扩张与新上项目并重。在高度重视新引进项目建设、促进早日投产达产的同时,积极支持落户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做强,宜化楚星从初投入2亿元技改扩能到累计追加投资20亿元新上10个项目,年销售收入50亿元。东阳光在宜都的投资额由2001年的1.28亿元达到目前总投资近70亿元,税收过亿元。第五,坚持对外引资与对上争取并重。紧紧抓住国家调结构、扩内需等一系列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了一批项目和资金。总投资30亿元的东阳光自备热电厂项目将于2009年10月份建成投产。

  3.实行“五个评价”。坚持科学发展,就要把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始终。实行考评准入。制定完善了覆盖环境保护、资源消耗、能源综合利用、产品科技含量、企业经营效益等方面的招商引资五大评价体系,对欲落户项目的环境容量比、万元产值能耗比、土地占用比、万元产值投入产出比等指标进行科学测算,严防高消耗、大污染、大排放的项目落户,确保企业发展。全市先后拒绝100多个环保“问题项目”,涉及投资金额20亿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累计安排1亿元财政贴息资金,支持规模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先后关闭小水泥、小纸厂、小煤窑等“五小”企业400多家。同时,围绕资源优势及产业优势,着力构建企业内部循环、区域内企业间的循环、资源综合利用循环3大体系,引进产业补链配套、循环经济项目141个,组织实施循环技术攻关项目64项,开发节能新产品154项,突破了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目前,循环经济比重占全市规模企业产值的70%以上。宜都工业园区被列为湖北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鼓励生态投资。引进10亿元资金,实施环保治理、污染搬迁、垃圾处理、饮水安全、村庄整治等项目90个,引导鼓励已落户企业、在建项目进行环保设施建设,达标排放;开展“国家卫生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庄”三级联创活动,以改水、治污、植绿为重点,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008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6.64%,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2.56.1%,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壮大的“孵化器”

  我们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加大园区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园区聚集生产要素功能,努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平台,成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的“孵化器”。

  1.着力抓好规划布局。遵循“起点高、集约化、大循环、生态好”的原则,优化和调整园区产业带空间布局,制定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环保治理等各项专项详规。在规划中,我们打破行政界限,制定统一政策,避免部门、单位之间的恶性竞争。按照“以项目给土地,以效益给优惠”的原则强化用地审批,力求园区效益大化。目前,工业园区已形成依托两江(长江、清江)、连接两桥(枝城长江大桥、宜昌长江大桥)、贯通三路(焦柳铁路、318国道、沪蓉高速)的沿江经济走廊布局,初步形成了东阳光工业园区、枝城化工建材工业园区、陆城纺织工业园区、清江绿色食品工业园区、陆城陶瓷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园区的发展格局。

  2.着力抓好基础建设。组建国通投资公司,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和其他商业的合作,以市场化运作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了园区的扩容提质进程。近5年来累计投入20亿元资金,对园区水、电、路、气、宽带等硬件设施进行配套,城区通往园区的清江大道、杨守敬大道、滨江大道等工程顺利推进,工业园区内外主干道全部贯通,园区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设施日臻完善,园区的“磁性”效应不断增强,为项目入园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湖北省92个工业园区(开发区)综合考评中,连续三年排名位居前列,跻身“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行列。

  3.着力抓好产业培育。按照打造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植产业集群的思路,吸引各类要素资源向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电子材料和新型建材等产业集聚,打造精细化工、生物制药两个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和食品加工、新型电子材料、陶瓷、机械加工4个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企业总数的90%,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进入全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

  三、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干事兴业的“催化剂”

  发展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我们坚持一手抓硬环境建设,一手抓软环境改善,从“群众转变观点、干部转变作风、政府转变职能”入手,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以思想解放为先导,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先后开展“人文环境看宜都”、“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大力培育、弘扬“守信、敬业、融和、厉行”的宜都精神,着力打造“开放宜都”、“文明宜都”、“诚信宜都”。四大家班子成员人人有任务、人人联项目,市、乡、村三级成立服务专班,对重点项目实行专班、专人、全程跟踪服务。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盼项目、谋项目、争项目”的良好氛围。特别是面对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严峻经济形势,我们着力营造“关心投资者、尊重企业家、鼓励大创业”的浓厚氛围,对新开工的项目,坚持少讲过程、多讲办事结果,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促其迅速开工、投产;对已落户的项目,坚持“四不变”:政策承诺不变、支持力度不变、服务专班不变、发展环境不变;对发展暂时受挫的项目,坚持不赶、不凉、不嫌,着力打造支持发展的环境,极大地增强了投资者的发展信心。2008年,全市共确定招商引资项目92个,协议总投资171亿元,当年计划投资52.7亿元。

  2.以效能建设为载体,提高执行能力。近年来,我们坚持“执行力就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理念,从2005年起连续5年在全市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效能建设,一年一个主题,扎实推进,“管理就是服务、发展为先、项目、企业老大、民生为本”的意识深入人心。建立机关效能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决策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等制度,制定出台群众广泛参与的监督评价、部门工作绩效目标管理、公务员绩效考核、特色工作考评等四个体系。出台规定,对违反机关效能建设、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全市通报批评20人次,处分10人。

  3.以全民创业为抓手,激发发展活力。创业是财富之源、富民之基。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我们坚持应急谋远,积极应对,制定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实现全民创业“零收费、零门槛”,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和中小企业信用协会建设,出台了对企业融资担保实行担保费财政补贴等10项财政扶植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财政新增担保注册资金1000万元,全年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54亿元,企业授信5亿元。财政在统筹安排1.5亿元生产调度资金的基础上,新增财政预算500万元设立创业扶持奖励基金,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发展。积极推动机关干部、城乡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四、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落脚点”

  我们始终坚持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大惠及全市人民。

  1.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30亿元,推动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完成市政建设投资12亿元。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5万吨。第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连续实施了三批60个新农村试点村、三批30个生态村建设。完成新农村建设投入5.4亿元,重点支持产业发展示范工程、集镇环境整治工程、农户庭院净化工程、通村公路硬化工程。硬化村级道路960公里,实现100%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投入2.4亿元实施改水工程,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覆盖面达到85%,被列为全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示范县。第三,全面加强农村阵地建设。全市共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村、社区办公活动场所22个,改扩建72个。全部村(社区)有活动阵地,都建起了宽敞明亮的为民办事服务大厅和标准化的图书室、广播室、体育场,每个农村社区藏书达到5000册以上。同时,还全面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投资150万元,高标准、高起点、有步骤地建成了143个远程教育站点,实现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

  2.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保障教育、发展科技、重视卫生、繁荣文化”的工作思路,全年城乡教育、卫生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5亿元,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经费全额预算,完善“校财局管”体制,规范教育经费的管理,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第二,完善城乡科技服务机制。健全市、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落实科技计划项目8项,其中3项、省级1项、宜昌市级4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57项,申请国家45项。第三,巩固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机制。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免收农民到乡镇卫生院就诊挂号费,全市参合率达到98.86%。全市137家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村卫生室标准。第四,加强城乡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每年文化体育事业预算投入达到400万元,宜都剧场、全民健身中心、人民广场等一批文化体育硬件设施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阵地建设不断巩固,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拓展,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第五,建立便民服务体系。在全市设立10个乡级便民服务中心,建成144个村(社区)村级便民服务室,着力构建了市、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各级便民服务中心每年接待群众20万人次,代办各类事项4万件,群众满意度达到98%。

  3.完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我们按照“早起步、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和服务体系、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在就业方面,我们探索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思路,整合培训资源,拓展培训方式,实现了70%以上外出务工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在社会保障方面,在全省建立了被征地农民、村干部退休养老、残疾人和新型合作医疗社会保障制度,还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向农村延伸,逐步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万人,征收保险费4000万元,为36089人发放养老待遇437.59万元。在社会救助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了贫困群众子女教育资助制度、城乡居民广覆盖多档次的住房保障制度,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更多相关推广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化工仪器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化工仪器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台衡
人物专访
更多

化工仪器网 - 仪器仪表行业专业网络宣传媒体

关于我们|网站导航|本站服务|会员服务|商站通服务|旗下网站|友情链接|诚聘英才

Copyright chem17.com All Rights Reserved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销售热线:0571-87858618  在线客服:0571-87858618  展会合作:0571-87759900  
网站服务咨询:0571-87759922  投诉热线:0571-87858619友情链接:
海量数据搜索支持由HubbleDotNet提供


返回首页发布询价建议反馈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